血管、支气管影像立体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精准定位肺部病灶……前不久,这科幻般的医院上演。医院胸外科金锋团队术中使用MR混合现实技术,完成一例“复杂单孔胸腔镜下S6肺段切除手术”,步入精准外科新时代。精准分离各条血管和支气管患者为一名65岁男性,CT检查显示,患者的右肺下叶背段,有一处约12*15.6mm混合密度磨玻璃结节灶。为了最大程度的切除病灶,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正常肺组织,医院胸外科金锋手术团队决定行肺段切除术。但手术的难度比较大,手术中需要准确掌握右肺支气管、动脉、静脉血管、病灶位置等信息,因此亟需清晰呈现右肺动静脉支气管和病灶准确位置的全息影像。传统的方法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CT的胶片后,在自己的脑中重构出有关肿瘤、血管、气管的三维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不完整也不连续,仅仅依靠想象很难准确、真实地还原肺及肿瘤的真实结构。所以手术中需要依赖主刀大夫的经验及术中临时应变和救急的能力。手术时间不可控,安全问题和病患术后康复效果,也因为手术方案术前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存在隐患。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患者肺部肿瘤与肺部血管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密切关系,金锋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将影像更加立体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精准分离出各条血管、支气管,保证既能准确无误地切除癌变组织,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住肺部功能。戴上MR眼镜,患者身体变透明手术前将患者的三维重建影像输入MR眼镜数据库,手术过程中金锋通过佩戴MR眼镜,将患者的三维可视化图像提取出来,并融合到患者的身上,与病灶重叠显示在一起,通过图像调节,患者病灶附近的身体如同透明。同时通过网络连接,电脑等显示屏幕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医生MR眼镜的第一视角,这种虚拟图像和真实身体虚实融合,保证了创伤最小基础上的病灶结构的最大化暴露,有透明组织器官的效果,更加有利于手术医生对患者手术部位的肿瘤、血管、气管等组织的精准解剖和了解。“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均得以提升,提高了手术效率,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金锋介绍,混合现实技术开创精准外科新模式,医生得以全面观察病灶细节,深度挖掘影像信息,规划更加安全合理的手术方案,实现术中导航模拟,医生精准定位病灶,降低手术风险;混合现实具有的立体、逼真、动态等特点,为手术过程的演示、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病情和手术方式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够使患者清晰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减少医患纠纷。据了解,混合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也能发挥作用,通过实体教具与混合现实模型的叠加,可以直观地展示术者的第一视角,可用于远程诊疗、远程查房等,同时可高效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加速年轻医生成长,缩短医学生培养周期。专家介绍:金锋,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分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肺结节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山东省医学会肺结节学组组长;山东省肺结节诊疗中心主要负责人之一。山东省医学会结核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结核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曾获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首届优秀医师,山东省十佳医师,山东省两好一满意活动示范标兵等荣誉称号,分别记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专业特长:肺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对单孔胸腔镜在肺部疾病的应用有较深造诣。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焦守广通讯员曹传兵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zz/1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