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述: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所谓“穴位敷贴”,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发作和复发的疾病(如哮喘)在病情系那个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如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等),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疗法。二、
常用敷贴穴位
1.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隔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肾俞: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5.天突:胸骨上窝正中,任脉经。6.华盖:在胸骨正中线上,平两乳头,任脉经。7.身柱穴:第4胸椎棘突下。8.膏盲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9.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10.脾俞: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11.定喘:平大椎穴,相距2寸。12.神阙:肚脐中央。13.关元:脐下3寸,正中线。14.气海:脐下5寸,正中线。15.涌泉:足底正中线,足掌前1/3折点处。16.足三里:小腿前面,外膝根下3寸,胫骨旁凹陷处。三、
常用的敷贴方
1.寒贴: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贴于百劳、肺俞、膏盲。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止咳,用于寒性哮喘。2.热贴:麻黄6克、生石膏20克、法石膏1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研末,醋调备用。三伏天敷贴。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清肺化痰平喘。用于热哮反复发作者。3.虚贴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千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温阳散寒,温肺化饮。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四、
穴位敷贴方法:
敷贴方法:每次取药粉3~5克,生姜汁拌匀,用追风膏贴于穴位上。贴前先用温水热敷,洗净,干燥后贴药。敷贴时间:一般贴3~6小时/次五、
“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
1.不适合人群:经常反复咳黄浓痰和出血的病人、有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孕妇、年老体弱者不适宜用本法治疗。2.敷完药后最好等到6~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3.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1).治疗中注意事项:1.每次贴敷3~10小时,每次间隔10天左右。2.敷完药后最好等到6~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3.敷药期间禁食一些海味、冷饮、辛辣食物、肥肉等。2).治疗中皮肤护理措施:中药穴位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痒感和红润,若出现刺痒、肿、痛较甚或者起泡,可以及时将药贴揭下。对于起泡者,可以用消毒的针或者注射器抽干涂上紫药水就可以了。根据文献报道,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约1%~5%左右。实践证明,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更好。因为所贴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接达病处。3)、综合调养调护事项穴位敷贴疗法应根据病证和寒热虚实等性质,结合患者个体的体质状态综合分析施行。一般而言,“穴位敷贴”疗法适应于大多数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老慢支、肺气肿、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如果出现阴虚火旺、痰热、咳血以及皮肤过敏等情况,则不宜使用。治疗期间,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和荔枝等等。二是忌大量服用寒性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冷饮,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