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明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出外感、内伤的分类方法;赵献可《医贯》进一步阐述咳嗽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张景岳《景岳全书》更加明确地提出:“外感咳嗽由肺而及他脏,故以肺为本,他脏为标;而内伤咳嗽则由他脏及肺,故以他脏为本,肺为标”的见解。总之,历代医家对咳嗽一证论述甚多,究其发病原因亦较复杂,然撮要言之,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病位主要在肺,若病程日久,随着病情的加重,可由肺及脾,由脾及肾。
咳嗽既是症状,又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凡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者,皆可按中医的咳嗽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上连喉咽,开窍于鼻。其脏娇嫩,不耐寒热,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便可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而引起咳嗽。最常见的有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
风寒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风寒外袭,卫气壅遏不宣,以致肺气不得宣降,而生咳嗽。如《素问·咳论》云:“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说明寒邪犯肺,可以为咳,其他四脏受寒,影响肺之宣降,亦能引起咳嗽。至宋元以后,则风寒并称。如刘完素指出:“夫嗽者五脏皆有,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元府而入……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
风热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风热犯肺,肺失宣肃。如《明医杂著》云:“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观其用药,症属风热致咳。
内伤咳嗽,又称内因咳嗽,系由他脏有病,累及肺脏所致的咳嗽。常见的有脾病及肺引起的痰湿咳嗽;肾虚及肺岀现的虚寒咳嗽等。
痰湿咳嗽,主要由于脾气虚,运化失常,以致水湿内停,聚为痰浊,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遂生咳嗽。古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此之谓。沈金整氏更明确指出:“有痰无声曰嗽……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并曰:“因痰致嗽,重在痰,脾为主,速宜消痰”。精辟论述了痰湿咳嗽的因果、以及肺脾的标本关系。
虚寒咳嗽,主要因肾气、肾阳不足,水气不化,泛为痰饮气失摄纳,逆而不降,发为咳嗽、气喘。《证治准绳·杂病·咳嗽论》中引《仁斋直指方》曰:“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从脐下逾奔而上者,此肾脏不能收气归原也。”明确提出了肺肾与咳嗽的关系。张景岳论述则更为精当。他说:“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自上而下,由肺及脾,以极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及脾,以极于肺,肾俱病,则他脏不免矣阐明了肺、脾、肾三脏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
当然,在病程中风寒可以化热;痰湿久蕴可转痰热;内伤可兼外感;反复外感,迁延日久,脏气受损,可致内伤。由此,咳嗽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
咳嗽一证,最常见于支气管炎一病。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炎的病因为细菌、病毒的感染或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以及过敏等。临床分急性支气管炎与慢性支气管炎两类。
.
1.风寒束肺型
症状:咽痒咳嗽、痰白质稀,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宁嗽。以取手太阴、足太阳、任脉穴为主。
处方:风门、列缺、天突、神阙。
随症加穴:①发热甚者,加大椎;②鼻塞涕多者,加迎香③咽痒咳频者,加孔最。
灸法:
(1)艾卷温和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温热为度,每日灸1~2次。
(2)艾炷隔姜灸:以灸风门、神阙为主,每穴灸7~1壮,每日灸1次。如用于慢性咳嗽,7~10次为一疗程。
(3)复方公丁香敷灸:取肉桂10克,丁香1克、麻黄5克、苍耳子8克、半夏5克,白芥子3克,上药共研细末,瓶贮备用。上方亦可加入细辛1克、人造麝香1克、苍术5克共研细末备用(苍桂粉)。敷灸前,先将患者神阙穴用温开水或75%酒精擦净,然后取药末适量用温水或酒精调成糊状,纳入脐内,外用胶布封好。1~2日换药1次。7~10次为1疗程。
方义:本型为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所致咳嗽。故首取风门穴,风门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太阳主一身之表、督脉为阳脉之海、灸风门穴可祛风散寒,疏调太阳经气;配手太阴络穴、八脉交合穴列缺,宣肺宁嗽;咽喉痒则咳,故取天突以降逆气而利咽喉;神阙穴能激发正气,促进气血运行,使邪从外泄。
2.风热犯肺型
症状:咽痛咽痒,咳嗽痰黄,质稠难出,鼻流浊涕,头胀而痛,或伴发热,口干欲饮,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肃肺止嗽。以取督脉、手阳明、手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尺泽、太渊
随症加穴:①咽痛甚,加外关,少商(针);②痰稠、量多,加丰隆。
灸法:
(1)艾卷温和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2)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针刺用泻法,留针10分钟后,针上加艾圆灸,每穴1~2壮。
方义:本方以清热疏风,肃降肺气为主。取大椎表散阳邪而解热;曲池为手阳明合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表里,二穴并用,清肺热化痰热;太渊宣肺止咳;尺泽清肺肃降。表邪得解,肺气通调,则咳嗽自平。
3.痰湿阻肺型
症状:经常咳嗽,痰多易吐,冬春季节发作尤甚,咳声重浊,痰白质粘,胸闷胁胀,饮食欠香,舌苔白腻,脉滑。严重者可出现气喘,腹胀、大便溏。若痰色转黄,苔色黄腻,则为蕴热之象
治则:燥湿化痰,宣降肺气。以取足太阳、手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若痰湿化热,痰热蕴肺,则治拟清热化痰,肃降肺气。以取手阳明、手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痰湿型取脾俞、丰隆、肺俞、太渊、神阙。痰热型加曲池、太白
随症加穴:①气喘者,加天突、膻中;②胸闷胁胀者,加内关、支沟灸法:
(1)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10次为一疗程。
(2)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7~10壮,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3)脐丹粉敷灸:取生黄芪、上肉桂、防风各等分,共研细末备用。敷灸前先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神阙穴,趁湿撒药粉1克左右于脐窝,外用胶布或纱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5~
7次为1疗程。
方义: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浊犯肺则宣降失常导致咳嗽,甚则气喘。故夲方取脾俞补脾健运;丰隆运脾化痰降逆;肺俞、太渊理肺肃降;神阙补中气、运脾气,气行津布,痰湿自化。痰热为患者,则加曲池、太白,清泄蕴热。如此脾肺同调标本同治,病自能向愈。4.虚寒型
症状:咳嗽日久,痰液清稀量多,气喘,动辄尤甚,形寒肢冷,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甚则咳喘倚息,不得平卧,面浮足肿,心悸尿少,舌质淡胖或淡紫,舌下静脉青紫曲张,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滑。
治则:温阳化饮,补肾纳气。以取任脉、足太阳、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神阙肾俞、牌俞肺俞、足三里、丰降
随症加穴:①气喘不平者,加定喘、关元;②心悸不宁者.加心俞、内关;③浮肿不退者,加阴陵泉、三阴交、命门。
灸法
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3穴,施灸前先用2%普鲁因适量,打一皮丘,在穴位上涂以蒜汁,然后用黄豆大艾炷连续进行直接灸,一般灸20~25壮,使局部出现焦痂为止。约经5~7日形成灸疮,可用生理盐水清创,消毒敷料覆盖,灸疮多在3~5周内愈合。
(2)五倍子敷灸:将五倍子研细末备用。敷灸前先用75%酒精消毒脐窝,取五倍子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纳入脐中,外用胶布覆盖。2~3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3)白芥子敷灸:取炙白芥子、玄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敷灸时取粉末适量,用姜汁调成稠糊状,并加麝香末少许,敷贴于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处。每次敷4~6小时,每隔10天1次
(4)三白膏敷灸:取白芥子、白矾各30克,共研细末,加适量面粉,用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贴于穴位上,每次选用3~4穴,敷贴12小时后除去,5~10次为1疗程。
方义:本型多见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单纯型或喘息型。由于高年体虚,病情缠绵反复,往往岀现脾肾阳虚,心肺气虛,痰饮内伏,气逆不降,或兼夹外邪,或夹有瘀血等复杂症情,防治重点在于改善体质,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目前广泛采用的“冬病夏治”法效果较好,即按上述处方与方法,在夏季(三伏天)施灸治疗,以防冬季发病。方中气海、神阙培补元气,益肾纳气;肾俞、脾俞温肾阳,健脾阳;肺俞补肺肃降;足三里、丰隆化饮蠲痰,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1,田氏等报道:应用艾卷温和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效果良好
例中,单纯型例,喘息型49例。灸治穴位分两组,第1组取肺俞、风门、天突、足三里;第2组取大椎、膏肓、膻中、气海。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施灸1次,每穴灸20分钟。灸10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灸治1疗程后,临床控制例,显效51例,好转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4%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46岁。慢支史12年,每年冬季复发3~4个月。近因受凉,咳嗽又作,咯吐白色粘液痰,量中等,伴胸闷气喘,舌苔白厚腻,脉弦滑。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胸透:两肺纹理增多粗乱。曾服止咳药物效不显,采用艾卷温和灸肺俞、大椎、天突各20分钟,当夜即咳减,痰量亦少。经3次治疗后诸症消失。(田从豁、臧俊岐《中国灸法集粹》)
2。杨氏报道:用艾炷隔姜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取得一定效果。
灸治时间在夏季“三伏天”,选用穴位为大椎、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定喘等,每穴灸3壮,每周灸3次,共灸12次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5%,显效率50%以上。(杨献基:慢性支气管炎的冬病夏治,大众医学,6:24,)
3。刘氏报道:应用艾炷瘢痕灸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例,疗效显著。
灸治时间为农历小暑至白露期间,每年灸治1次,连续3年。第一年取肺俞、灵台、天突穴;第二年取风门、大椎;第年取喘息、身柱、膻中穴,体弱者加膏盲穴。
治疗结果:例中,临床治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为89。14%。(刘华:化脓灸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例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4:44,)
4.宁波市中医门诊所儿科应用白芥子敷灸(白芥子、玄胡、细辛、甘遂),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例,效果显著。
选用穴位为肺俞、膏盲、天突,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3小时,3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例中痊愈53例,好转8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0.66%。(宁波市中医门诊所儿科:白芥子涂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浙江中医药,3〔,)
5。苍桂粉敷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效果良好。例中,临床控制率为56.78%,显效以上83.61%。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细胞免疫学指标也逐渐恢复或接近正常。(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摘自《浙江中医杂志》(5):,;《人民军医》(11):39,)
6。据成都军区机关第一门诊部报道,用复方公丁香敷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疗效较好。年观察例,(采用药物:公丁香0.5克,肉桂5克,苍耳子3克)临床控制34例(占30.4%),显效40例(占35。7%),好转33例(占29.5%),无效5例(占4.4%)。显效以上率占66.1%,总有效率为95.6%;年观察例,在年组药方中加入白芥子4克,半夏3克,敷灸后临床控制97例(占48.5%),显效58例(占29%),好转34例(占17%),无效11例(占5.5%)。显效以上率占%,总有效率为94.5%。两年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无显著差别。在临床观察中,还证明本法对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作者通过玫瑰花结试验,血清IgA、IgG的测定,双链霉皮试(SK-SD)等一些免疫学指标的观察,认为本法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强患者的防御机能,从而起到防治本病的目的。(田从豁等《中国灸法集粹》摘自《新医药杂志》,,
7.北京军区驻晋南部队报道,应用三白膏敷灸治疗慢性气管炎例,效果较好。取穴为天突、涌泉、定喘,痰多者加丰隆。治愈例,占55。7%;显效54例,占19。3%;好转45例,占16。1%,无效25例,占8.9%。总有效率91。1%。(田从豁等《中国灸法集粹》摘自《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内部资料,41页,中医研究院,)
8.脐丹粉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良好。经例临床观察,预防总有效率为97。2%,防治总有效率96.9%。(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摘自《陕西中医》(1):33
)
9。刘长安等报道,穴位敷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效果较好。
作者于年夏季三伏天,曾采用洋金花等药贴敷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治法如下:取洋金花30克,甘遂10克,细辛25克,白芥子35克。上药共研细末,生姜水调匀,做成5克重药饼,另备麝香少许。届时先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出针,然后在药饼上加麝香0.01克,敷贴于穴位上,胶布固定。一般2小时取下,如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取下。每伏治疗1次,3次为1
疗程。
治疗结果:例中,痊愈3例(咳、痰、喘基本控制,3年无复发者);明显好转69例;好转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5.9%。(《陕西中医》〔4]:,)
10.鲍氏报道
应用隔姜灸占治疗慢支例,疗效良好。
中医分型:例中,虚寒型例,占50.3%;痰湿型82例,占29.19痰热型12例占4.3%,肾虚喘息型46例,占16.3%.
治疗方法: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每穴灸4~5壮。取穴分4组:①大椎、天突、肺俞;②陶道、定喘、璇玑;③大椎、身柱、华盖;④风门、神道、厥阴俞。每隔2天取一组灸治,4组穴轮流灸治后为一疗程。
疗效:按年全国会议修订的判断标准,临床控制96例,占34.0%;显效例,占36.9%;好转65例,占23.19;无效17例,占6.0%。总有效率94.0%。分型与疗效的关系:虚寒型例,临控与显效者例,占71.8%;痰湿型82例,临控与显
效者62例,占75:痰热型12例,临控与显效者
肾虚喘息型46例,临控与显效者28例,占60.9%。(鲍庆祥:隔2例,占16.7
姜灸治疗慢支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
会,60,)
古今灸治辑要
1.咳嗽寒痰,列缺堪治。《通玄指要赋》).
2.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千金方》
3.久嗽宜灸膏肓,次灸肺俞
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壮即瘥,盖天突穴也。神哉神哉。(《针灸资生经》)
4。咳嗽有痰,宜灸天突、肺俞,以泻火热,泻肺气。
肺胀痰嗽不得卧,但可一边眠者,可左侧者,灸右足三阴交,可有侧者,灸左足三阴交,立安。(《丹溪心法
5。咳嗽:丹田、膻中、身柱、列缺、天突、俞府、华盖、乳根、风门、肺俞、至阳
寒嗽:肺俞、膏肓、灵台、至阳、合谷、列缺、天突、三里.
热嗽:肺俞膻中尺泽、太溪
灸嗽不愈:将本人乳下约离一指许,有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名直骨穴。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其乳头所到之处即是直骨穴位,灸艾三炷,艾炷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错,其嗽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神灸经纶》)
6.久患喘嗽,夜不得眠,膏肓灸之。伤寒咳甚,天突灸三七壮。
咳逆不止,乳根二穴灸之,或气海灸之,或灸大椎,如年壮。(《针灸配穴》)
7.窦材治一人病咳嗽,盗汗发热,困倦减食,四肢厥冷,六脉弦紧,乃肾气虚也。先灸关元五百壮,予保命延寿丹二十粒,钟乳粉二钱,间日服金液丹百丸,一月安全。(《名医素案》)
8.淡安治一望享殷埂上钱氏之痰饮咳嗽,病起于产后着寒,咳嗽经年不愈。咯痰稀白,夜间咳甚、终夜不得安枕。为针肺俞、天突、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并灸之。经四次针灸,未服药而愈。(《承谈安针灸选集》)
9.咳嗽用列缺、经渠、尺泽、鱼际、少泽、前谷、三里、解溪、昆仓、肺俞(百壮)、膻中(七壮)……。(《针灸大成》)
10.风门肺俞二穴,明堂铜人皆云治嗽。今人见有痰而嗽,无痰而咳,一概于三伏中灸之,不计壮数。二穴切近华盖,而咳与嗽本因火乘其金,兹复加以艾火燔灼,金欲不伤得乎。夫治嗽当看痰与火孰急,无痰者火旺金衰,十死七八,泻火补金,间或可生。痰多者湿盛也,降火下痰,其嗽自愈。纵灸肺俞风门,不过三壮五壮,泻其热气而已,固不宜多灸,三伏之中,更不宜灸
也。(《针灸问对》)
11.咳嗽,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灸聚英》)
12.远年咳嗽,灸直骨穴,即愈。如不愈,其病不可治矣。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古今医鉴》)
13,咳嗽,天突七壮,俞府七壮,华盖、乳根三壮,风门七壮,肺俞、身柱、至阳十四壮。(《类经图翼》)
14.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胜玉歌》)
15,咳嗽少气,取膻中、经渠、解溪。风劳气咳嗽,取大杼。气促咳逆,觉从东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灸法秘传》)
16,用于慢性支气管炎:①麦粒灸:常用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②艾条灸:穴同上。每天治疗1次,时间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常配合针刺治疗,一般是先针后灸。(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
17.咳嗽灸法。处方:肺俞、膏肓、定喘、四花、大椎、天突、肾俞、脾俞、丰隆。操作:每次选3~4穴,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重症可每日灸治两次。取背部穴位3~5个,可用艾炷灸,每穴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施灸一次,可用于缓解期的扶正固本之冬病夏治,也可于夏季“伏天”灸治。(《中医临床大全》)
18.咳嗽(风寒咳嗽):用“宣肺解表方”取肺俞、列缺、合谷。喉痒者加天突;头痛者加风池;形寒无汗者加大杼、风门。
咳嗽(风热咳嗽):用“宣肺清热方”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尺泽、外关。喉痛者加少商(刺出血)、照海;痰多者加丰隆。
咳嗽〈痰湿侵肺):用“健脾化痰方”取肺俞、太渊、脾俞、太白、丰隆。胸脘痞闷者加内关、膻中;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咳嗽痰多而粘者加中府、章门。
咳嗽(肝火烁肺):用“泻肝清肺方”取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烦渴咽干者加鱼际、照海;咳嗽胁痛者加支沟、丘墟。(《中国针灸处方学》)
19,寒嗽:肺俞三壮,风门五壮,合谷三壮,列缺三壮,大
渊三壮热嗽:肺俞针三分,风门针三分,鱼际针二分,经渠针分劳嗽:肺俞三壮,风门五壮,足三里三壮。(《中华针灸学》)20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灸法秘传》)21.咳而上气,喉中如水声,取天突、天池。咳胸痛,肺系急,取中府、前谷、廉泉。咳引两胁痛,取肝俞。(《神应经》)
22伤寒咳嗽,取百劳、风门、列缺、太渊。(《针灸全书》)
23咳嗽咽冷,声破,灸天突五十壮。(《得效方》)
1外感咳嗽,病程短,病位浅,一般多局限于肺卫部分,治疗较易,单用灸法或敷灸法多能迅速收效。而内伤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之类,则病程长,病位深,病情反复发作,较难根治,必要时,可结合针灸、拔罐,埋线、磁疗,以及中西药物等综合治疗
2.冬病夏治伏灸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具有较好的疗效。部分实验观察提示,伏灸法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降低过敏反应,祛痰、止咳、平喘。今后可作为进
一步研究课题。
3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是防治慢性气管炎的重要一环。除注意摄生保暖、适当锻炼、禁止吸烟外,可施行预防保健灸。即经常灸大椎、风门、肺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长期不断,
必有成效。
4对于重症肺结核或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北京什么医院专治白癜风北京中科白癜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wh/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