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也是住院患儿常见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对疾病严重程度和远期呼吸道结局表现不一致的机制也知之不多。在疾病早期,常不能准确预测疾病严重程度和远期呼吸道结局。毛细支气管炎通常被认为是单一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需要个体化、特异性治疗的异质性疾病,其在病原学、临床特征、免疫学、微生态及远期呼吸道结局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开展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异质性研究,将有助于个体化和靶向性治疗,降低其后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其次为鼻病毒(RV)引起,此外为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情差异较大。约3%的婴儿在生后第1年因毛细支气管炎住院,严重者需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行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目前毛细支气管炎尚无统一的定义,使得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之间的比较和结果解释变得困难,也阻碍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基于循证依据的指南制定。
近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毛细支气管炎包含病原学、临床特征、免疫学等多个亚型,在年龄、喘息史、病毒病原、疾病严重度、免疫学、微生态及远期呼吸道结局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是一种需要个体化、特异性治疗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年龄的差异
年龄是毛细支气管炎相关文献中最常见的变量之一,最常见的年龄定义为<12月龄或<24月龄。优势病毒、疾病严重程度、喘息和湿啰音、对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进展到反复喘息和哮喘以及免疫表型方面均存在年龄的差异。大多数欧洲国家将其定义为1岁以下,而英国和美国则定义为2岁以下。我国《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年版)》指出该共识主要适用于婴儿。许多研究显示RSV是1岁以下,尤其是2~6月龄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而RV是1岁以上患儿最常见的病原。笔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毛细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病毒核糖核酸(RNA),证实RSV是1岁以下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毒病原,占36.5%,而RV是1岁以上患儿最常见的病毒病原,占50.8%。通常小婴儿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风险较高,而年长儿出现反复喘息和哮喘的风险较高。还有证据表明,毛细支气管炎的免疫学变化与年龄有关,一些重要的免疫标记物如免疫球蛋白E(IgE)、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免疫细胞表型及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生后随着病原体暴露的增加,免疫系统不断地发育和成熟。
2喘息次数的差异
毛细支气管炎的定义对是否限于首次发生或在规定年龄范围内发生的次数也有所不同。由于病毒性肺炎、反复喘息及哮喘最初都可表现为婴儿期的毛细支气管炎(首次喘息发作),使得目前的毛细支气管炎定义包含了具有不同表型和远期结局的个体,难以统一称之为“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当前大多数欧洲国家定义为首次喘息发作,而英国和美国并未限于首次喘息发作。有研究发现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病例中,60%以上为反复喘息的病例。Jartti等的研究显示,不同喘息次数患儿所检出的病毒类型有所不同,既往有喘息史的患儿中,RSV检出率低于首次喘息的患儿(25%vs.50%),而RV检出率高于首次喘息的患儿(47%vs.30%)。我院的研究结果也显示,RV是第二次喘息患儿的首位病原(46.3%vs.30.5%)。目前国内外研究倾向于将毛细支气管炎定义为婴儿期的首次喘息发作。
3病毒病原的差异
3.1不同亚型或基因型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差异不同RSV亚型感染的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RSV基因型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jg/1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