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对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重新进行了修订。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指南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主要内容包括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咳嗽的诊断、评估与检查,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咳嗽的经验性治疗与对症治疗等。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在国内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占三分之一以上。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诊断不易明确,很多患者常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1-4]。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导咳嗽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咳嗽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同时参考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RespiratorySociety,ERS)等发布的咳嗽指南,于年制订了中国《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5],并先后于、年进行了修订[6,7]。指南制订以来,对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显著提高了国内的咳嗽诊治水平。近年来,国内外对咳嗽发病机制、病因分布、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进一步完善指南,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年3月启动了新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修订工作。本次指南修订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在原版指南的基础上,检索了截至年4月13日的所有文献,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新版指南主要增加和修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增加了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包括危险因素与经济负担。(2)对病史与实验室检查部分进行了精简。(3)咳嗽的评估部分删除了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的咳嗽症状积分,增加了新的简化咳嗽程度评分。(4)增加了慢性咳嗽的少见病因,在原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咳嗽高敏综合征的基础上,引入了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概念。关于心理性咳嗽,引入一个新的诊断名词:躯体性咳嗽综合征(somaticcoughsyndrome)。(5)适当扩充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与治疗部分。(6)推荐强度由原来的3个级别改为2个级别:强推荐与弱推荐,取消了中间级别。(7)总体推荐意见进行了精简,一些已为临床实践广为接受的诊断治疗原则改为描述性内容,不再以推荐意见形式出现。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对少数推荐意见强度及证据级别进行了调整。少数内容类似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整合。(8)有关咳嗽诊断流程、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食管反流监测、咳嗽激发试验、咳嗽程度评估等内容统一放在附件1,2,3,4,5,6,7。指南设有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文对照表以便读者阅读,具体见表1。

一、指南制订方法学

1.指南目标人群:咳嗽患者。2.指南使用者:呼吸专科医生、内科医生、中医科医生、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其他相关科室人员。3.指南制订工作组:本指南制订工作组由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循证医学专家,临床流行病学专家,呼吸病学专业的研究生共同组成,分别成立指南修订专家组、指南方法学组、秘书组及资深专家评阅组,具体名单见文后。4.文献检索:本指南系统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年4月13日。指南方法学组在指南工作启动会后对各专家团队进行方法学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策略的制订、文献筛选、证据提取和评价。各专家团队若在证据检索、评价等过程中遇到疑问,方法学组和秘书组成员将提供方法学支持,协助该团队解决并进行质量控制。5.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标准,采用的是结合ACCP年“咳嗽诊断和管理循证实践指南”所采用的分级标准[8,9]和GRADE(gradingofre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hl/14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