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超过80%的患者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病史;
什么情况下可能患病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目前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李惠萍
1.遗传因素该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即一个家族中有多个成员发病目前已有一些对其易感基因的研究,但尚未达到共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该病与人种和地域差异有关,在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发病较为常见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零星报道,但一半以上是亚裔移民;
由于该疾病“咳、痰、喘”的症状与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ct其相似,不容易早期诊断,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晚期患者易继发铜绿假单胞菌等的肺部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继发支气管扩张,最终可因顽固的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亦为该病的主要死因
1.经常咳嗽且持续时间长,久治不愈;痰量大,早期可能是白色或无色黏痰,有时候会呈黄色或黄绿色脓痰;
李惠萍
该疾病有如下几个特点:
原标题:“咳、痰、喘”,警惕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此外,该病的治疗还包括其他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祛痰剂、氧疗、免疫支持等方面,需要个性化同时要兼顾鼻窦炎的治疗,对dpb预后至关重要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呼吸科主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肺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间质病学组组长,华东地区间质病协作组组长,美国accp资深会员卫生部呼吸病重点专科负责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杨浦区慢性气道疾病防治联盟主任主要研究呼吸系统疾病,重点为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及其他疑难肺部疾病
1.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
2.常伴有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简称dpb,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并命名,1990年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病种它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病变弥漫性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全层,故称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4.发病初期易被误诊为慢性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俗称“老慢支”,copd),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公众知晓率明显不高然而,随着大气污染及感染等因素不断侵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如今该疾病在我国都市人群中的发病率正呈不断上升趋势,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5.胸部ct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影,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血冷凝集试验阳性
怎样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名医档案
2.感染因素dpb患者同时患有慢性鼻窦炎者占80%以上,且dp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黏膜病变或气道分泌物增多,呈慢性气道炎症改变因此,有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感染有关冷凝集试验多阳性及红霉素疗效好,推测其发病泛细支气管炎可能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
发病有哪些相关因素
3.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病史;
什么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应该强调的是,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该病可以完全治愈
4.容易感冒或者发烧;
2.发病年龄从10岁-80岁不等,以40-50岁为发病高峰;
对dpb,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其完全治愈 1980年以前,dpb的治疗主要是激素、抗生素、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药,但效果不佳后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小剂量、长期的红霉素治疗,可以使该病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得到明显的改善,5年生存率由原有的63%提高到93.4%但服用红霉素会有一定副作用,如胃肠不适、肝功能损害及少见的过敏性皮炎、心律失常等同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阿奇霉素,较红霉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显降低,且服药医从性更高,逐渐被更多的医生所采用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3.刺激性有害气体吸入与大气污染强酸烟雾、氯气、溶媒性气体、化学药品和各种粉尘等易致此病,如二氧化硫污染区域dpb发病率较一般地区为高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官网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