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26日出伏

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处”是指“终止”,“处暑”意味着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处暑养生

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入秋以后,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容易引发咳嗽。

医生表示,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专家进一步分析,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专家表示,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但有些人白天喝的水已经够多了,可仍照样出现嘴干唇裂等明显的干燥症状,怎么办?”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空气一湿润,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夜里不要贪凉,不要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因为胃喜湿不喜寒。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现在仍然很湿热,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因此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按中国人的习惯,也就是要吃肉;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不过,中医养生专家提醒人们,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

这一时期,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否则,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我们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处暑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处暑后高发疾病会找上门来,因此大家可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疾病。

捶背法可补养肺气

冬季易患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这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应注意养肺。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有助于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按摩气管两侧防哮喘

处暑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由于有哮喘病史的人对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其次,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调好空调的温度,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

自我保健方法如下:四指并拢与拇指相对应放置于颈部气管两侧,进行有节律性提捏,用力要轻而缓,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反复进行1—2分钟。

处暑饮食

莲子助你秋日甜蜜养生

荷,又称芙蕖,莲子是果实。莲子素有“莲参”之称。莲子汤、莲子粥、糖水莲子……素来都是儿时甜蜜时光的印证。对莲子的爱,如同对儿童节的眷恋。若即若离的芬芳,飘渺香远的味道。

“享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的莲子,因为和“怜子”谐音的关系,每每出现在表达爱意的古诗词中。国人爱莲。飘然出尘的莲花,是传说中菩萨降临世间的祥瑞;粉融香雪的莲藕则因出泥不染之品性,更成为美好情操的写照。丝丝缕缕莲香飘至,驱走炎夏几许燥意。

荷塘月色

  主料:莲子若干、莜面克、绿豆面30克、白面50克

  调料:白糖80克、鸡蛋2个、发酵粉10克

  做法:

  1、将各种面粉过细罗,放入白糖、打入鸡蛋液搅匀,加入发酵粉后加水调成糊状;

  2、取一小碗,里面抹上油,倒入半碗面糊,上面撒上几颗莲子,仿成莲蓬状;

  3、蒸锅放入水,水开后将碗上屉,蒸15分钟,取出后将糕扣出,装盘即可。

  提示:因蒸后体积会膨胀,所以将面糊装碗的时候一定不要装满,以免溢出碗外影响造型。

蜂蜜莲藕为润燥首选

单纯喝水解得了口渴解不了“体渴”。而按照中医的五行与五脏的对应理论:秋季干燥,五行属金,人体所对应主管的内脏为“肺”,因此秋天解体渴,润燥关键就是要养肺、润肺。吴艳华说,为达到润肺目的,秋季总体的饮食原则是:清润食物为主,增酸味食物减辛辣食物,这样才能大程度达到养肺的目的。

中医古籍认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意思就是说,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发散泻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辛辣的食材用于烹饪调味没问题,就别大量食用了。

此外,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之品为宜,蜂蜜、莲藕为首选。蜂蜜性味甘、平,能补中润燥、滋阴美容,降压通便;莲藕有清热凉血、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功效。其余如杏仁、银耳、豆腐等都是秋季“润燥”通便的佳品。肠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则可以食用具有健脾补胃功效的莲子、山药、扁豆等食物。

处暑品冬瓜消暑也美容

冬瓜味甘而性寒,中医认为它有祛暑气、消暑湿、养胃益、行水消肿、清热解毒、清胃降火及消炎之功效。热痢口渴者可煮冬瓜食之。冬瓜黄酒加白蜜熬膏,常拍脸部可除黑斑。而现代营养学则认为冬瓜中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以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对于防止人体发胖,增进形态美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被誉为减肥的佳品。

冬瓜白木耳莲子煲母鸡

功效:此道靓汤清润可口,滋润有益,非常适合这个时候食用。

材料:冬瓜g,白木耳25g,莲子50g,母鸡1只,猪瘦肉g,生姜3片

烹制:冬瓜去皮切块;母鸡生宰洗净,去内脏和尾巴,切块;白木耳浸泡,撕成朵状;莲子去心;把所有食材放入瓮中,加水毫升(约12碗水),武火滚沸之后改为文火煲2个小时,加少许盐即可。

冬瓜甜汤

功效:该汤很适合小孩以及喉咙痛或者睡不好的人。

材料:冬瓜g,荷叶15g,蝉蜕15g,灯芯花8扎,生薏仁12g,生姜3片。

烹制:冬瓜去皮切块;荷叶、蝉蜕、灯心花、生薏仁洗净;把食材放入瓮中,加水毫升(约8碗水),煲40分钟到1个小时,下点红糖即可。

处暑艾灸重点

1、防秋燥

处暑已有秋燥。处暑代表暑气的结束,紧接着就要迎来秋燥,所以处暑也兼备秋季“燥”的特点。多感喉咙干痒、皮肤干涩、口腔干燥、烂嘴角、喉咙疼痛、流鼻血、干咳和便秘等。可多食滋阴润肺食物:杂粮粥、红枣粥、紫薯粥、莲子银耳粥、瘦肉粥、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

处暑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此节气宜选灸大椎、肾俞、肺俞、风门、太溪穴、神阙、关元、涌泉、合谷等穴清肺、滋阴润燥。

2、强正气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序,处暑养生注重调补脾肾,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不但可以保持秋季健康,还可以起到消除夏季的火热为冬季储备能量的作用。

此节气艾灸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起到养肺护肝的作用,对体力、元气不足及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有明显的调理效果。处暑艾灸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太溪、照海等穴可以温补阳气。

3、排余毒

处暑的到来,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退去,所以祛湿邪扫余毒依然很重要。处暑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承山穴可以祛除体内湿气。

艾灸推荐使用我们自制的中药艾条

在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俞穴。

了解购买也很方便,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zl/9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