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三伏贴又名天灸,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自此后贯穿半个中国历史,后清代名医张璐《张氏医通》记载夏月三伏用白芥子涂法,三伏贴便开始盛行。

不过,这一三伏天灸古方中含有有毒的甘遂,对于皮肤的刺激性较强,再加上姜汁,稍有不慎则易于灼伤皮肤。故三伏天灸虽好,这些古方草本还是容易对娇嫩白滑的肌肤造成刺激啊。

另外,针对不同的人群,所对应的症状也不同。比如说,女生姨妈期肚子痛,日常胃口不好,这都与经常久坐不动,缺少运动有关,小朋友就不同了,成天疯玩疯跑的,他们比较多是容易过敏,而上了年纪的老公公老婆婆,就是关节疼痛较多,如果都使用同一配方的膏贴,效果便大大减少。

所以我们的三伏贴在配比和提炼上选用更为呵护肌肤,对皮肤刺激轻微的草本药材。

敷贴,抓住最佳时机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

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敷完毕。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敷完,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年初伏:年7月21日——年7月30日(10天);

中伏:年7月31日——年8月9日(10天);

末伏:年8月10日——年8月19日(10天)。

适应病症

小儿疾病消化不良、厌食、体态瘦弱、久咳不愈、支气管炎、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呼吸道疾病哮喘、老慢支、反复咳嗽、易感冒、鼻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

贴敷方法

1.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贴贴膻中穴、双肺腧穴,抗病毒贴贴足三里穴

2.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贴贴膻中穴、双肺腧穴,消食贴贴神阙穴

3.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风寒感冒贴贴大椎穴,消食贴贴中脘穴,抗病毒贴贴足三里穴

4.免疫力低下

抗病毒贴贴足三里穴,支气管炎贴贴膻中穴,消食贴贴神阙穴

5.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消食贴贴中脘穴,寒泻贴贴神阙穴,病毒性腹泻贴贴双脾腧穴

6.经常性腹泻

消食贴贴中脘穴,寒泻贴贴神阙穴,病毒性腹泻贴贴双脾腧穴

7.小儿便秘

消食贴贴中脘穴,通便贴贴神阙穴,肠系淋巴炎贴贴双大肠腧穴

8.长期干咳

寒咳贴贴膻中穴,肺炎贴贴双肺腧穴

9.扁桃体经常发炎

咽扁贴贴天突穴,抗病毒贴贴大椎穴,消食贴贴中脘穴

10.小儿流口水

消食贴贴双脾腧穴

11.反复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贴贴足三里穴,消食贴贴中脘穴

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贴敷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4.贴敷时间:儿童3—6小时,成人6—12小时

5.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6.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贴剂,禁止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

7.其他谨遵医嘱

禁忌病症

有以下症状禁止使用

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2.对贴敷产品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3.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4.妊娠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yy/12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