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讲过,在冬三月,人适合闭藏。如果你让室内温度升高,人就容易从皮肤泄掉精气。《黄帝内经》同时还提到:「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意思就是到了春天的时候会四肢软弱无力,包括机体上的关节、肌肉等会发生疾病。「春困」就是一种痿厥的表现,人会感到倦、乏。

中医有句话叫作:「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天很多人易发哮喘、头痛、顽固的咳嗽等等,许多老人都说春天容易翻旧病,其实都是因为冬天没有保存好精气。

姜主任,到底什么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呢?

这话的意思是,冬天我们身体的气机收敛,应该藏精,如果冬天不能收藏精气,则春天的时候,正气不足,就很容易感染温病。

那么,到底什么是藏精呢?什么行为又是不藏精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什么是“精”,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了解一下的。“精”这个东西,首先是我们父母那里遗传来的,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的这种“精”,具有我们以后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这叫先天之精。但是,仅仅接受了遗传还不行,我们自己还要生长发育,所以,我们的脾胃开始工作,吸收了食物中的水谷之精,加上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清轻之气,和先天之精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我们人体的根本,这叫后天之精。

那么,这个“精”在哪里被收藏呢?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所以,这个精,是封藏在肾脏的。不了解中医的人,可能在这个字眼上有一些误解。其实中医“精”的范围非常广泛。精是人体的生长发育,保证健康的根本,所以,固护精气,是非常重要的。一到冬天,万物凋零,这种凋零并非真的凋零了,而是生机精华暂时收敛贮藏起来了,比如树木,花草...别看光秃秃的,并不是死掉了,第二年春天又生机勃勃了;动物们也藏起来了,不出来活动了,比如蛇冬眠了。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冬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藏,这个藏包括肾精、津液、精气神都要内藏,不能如同春天那样热情奔放,情感躁动,也不可如夏天一样,汗流如注,冬天如果不藏,那来年春天就容易生病了,因为体内藏得东西不多,要生发的时候,结果发现里面是空的,没有东西可利用,那人就容易被外邪所侵袭,比如风邪,从而导致发热,感冒,过敏之类的。

冬天如何藏精呢?——总结来讲就是提阳气、补肾气!

一、早卧晚起适度运动

冬季养生应遵照《黄帝内经》中“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原则。冬季属闭藏之季,要进行运动锻炼,但不宜运动过度。同时运动不宜出汗太过,以免损伤阳气,伤害肾精,避免寒邪挫伤阳气、违逆冬“藏”的养生要求。

二、去寒就温护卫阳气

寒为冬季主时之气,寒邪发病,除引起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急性发作外,常可损伤肾中阳气,引起关节疼痛痹病、四肢发凉厥病,出现小便清长、夜尿较多等情况。

冬季去寒就温、护卫阳气非常重要,除使用室内取暖设施之外,年老体弱者应特别注意背部与双脚的保暖。另外,冬季外出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户外活动时不能衣着过于单薄,更不宜在户外逗留过久,以免寒邪损伤阳气、伤害肾脏。

三、饮食宜温多苦少咸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闭藏,人体阳气与肾精亦处于蓄积的时期,饮食宜温热,应以藏热量为主。所以冬季饮食应多选含有优质蛋白质与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品,如鸡肉、牛肉、羊肉、鹅蛋,核桃、栗子以及桂圆、红枣等甘温食材,或药食两用中药,这些都是绝好的冬季应季养生食品。

冬季肾脏当令,肾气偏旺,而肾属水、味咸,心属火、味苦,肾强则易于伤心,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还要“多食苦,少食咸”,如坚果炒黄稍焦微微显苦,既补肾,又清火,最宜冬季食用。

四、补肾小动作

中医历来提倡“冬要养肾”,今天介绍一个养肾的小动作,简便易学,帮助大家顾护肾气、强身健体。

首先,压手、仰卧,两手背紧贴在腰下,5~10分钟后,会有热感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可能会出现麻胀的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中医认为,此动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的凹陷中)紧贴两肾后,双掌的热量能温煦两肾。晚上10~11点是亥时尾、子时(晚上11~凌晨1点)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位于手掌心,外劳宫的对点)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两肾,此时补肾效果翻倍。此外多做做艾灸,也是补阳气的好方法哦~

我是兴城医疗的姜主任,

愿好心情与好身体常伴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yy/119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