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其次为β2一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及其他。
1.糖皮质激素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是当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措施。已有大量研究证实,,ICS可减轻气道阻塞,控制气道炎症,有效缓解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次数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年版GINA指南强调了ICS在儿童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一线地位,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低剂量ICS是儿童哮喘初始治疗的首选方案。如果哮喘控制不佳,低剂量ICS加倍至中等剂量可作为升级治疗的首选方案。指南还具体指出了ICS控制治疗的持续时问,在5岁及以下的哮喘患儿中,初始低剂量ICS治疗应持续至少3个月,升级后的低剂量ICS剂量加倍方案也需在治疗3个月后再评估疗效。指南对于常用ICS剂量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以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为例,,5岁儿童低剂量为μg/d,,5岁及以下儿童低剂量为μg/d。
吸入糖皮质激素还常被用来治疗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儿童呼吸道疾病。此外,也被用于治疗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闭塞性细支气管、肺间质性疾病等,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1)布地奈德混悬液:该药脂溶性适中,药物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滞留时间长,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强,肝脏药物首过代谢率达90%以上,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雾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采用适宜的治疗剂量。
(2)丙酸倍氯米松:高亲脂性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肝脏药物首过代谢率约70%。已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尚缺乏国内儿科领域内使用的经验。
(3)地塞米松: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水溶性较大,难以透过气道表面的黏液层和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治疗作用。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在气道内滞留时间短,因此,地塞米松很难通过吸入给药发挥局部抗炎作用,不推荐用于喘息性疾病的雾化治疗。
2.支气管舒张剂
雾化吸入速效支气管舒张剂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最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1)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3-5分钟内起效,是任何年龄儿童哮喘/喘息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常用药物有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药物亲水性强,起效迅速,通常雾化吸入后5-10分钟即可产生明显临床疗效。具体用量和用法可参见附录《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2)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其支气管舒
张作用弱于β2一受体激动剂,起效也较慢,但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常作为辅助药物与β2一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
(3)非选择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常用肾上腺素。Cochrane数据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加或不加3%高渗盐水)有利于控制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症状,但一般不用于哮喘/喘息的治疗。
3.黏液溶解剂
黏液脓栓或黏稠分泌物是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并可使肺功能损害加重,诱发感染,雾化吸入祛痰药物有利于痰液排出。
(1)盐酸氨溴索:目前注射制剂的产品说明书未推荐用于雾化吸入,使用注射剂吸入的安全性并未得到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虽然我国有临床应用的经验报道,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外已有专用于雾化吸入的剂型。
(2)α一糜蛋白酶:属于多肽酶,多使用超声雾化进行吸入治疗。目前已有临床应用报道,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须进一步证实。
(3)乙酰半胱氨酸:国内已有专用吸入剂型,但儿科临床应用经验有限,尚须进一步验证。
4.抗病毒药物
毛细支气管炎80%以上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部分医疗机构仍习惯使用抗病毒药物作为治疗措施。(1)α-干扰素:为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已有吸入治疗的临床使用经验,但目前的制剂为注射剂,文献推荐10~20μg/次,或按2~4μg/kg给药,每日2次,疗程5~7天。
(2)利巴韦林:曽经推荐以μg/L气雾浓度(雾化液浓度20mg/ml)吸入1l小时,共用4天,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需在单独封闭空间内进行连续吸入。现有证据表明,大剂量吸入利巴韦林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并无明显的临床获益,故已不再常规推荐。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wh/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