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单身硕博找对象

每个妈妈都是超人,

她们能从宝宝的哭声里判断出困了还是饿了,

伸手一摸宝宝额头就能估出体温,

听宝宝咳嗽声就能判断出是否有痰液……

总之,只要事关宝宝,

妈妈们就能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但是,即使是如此英明神武的超人妈妈,

也有育儿盲区,

比如几乎每个儿童都会得的——RSV感冒。

相信很多妈妈都是第一次听说RSV感冒,

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

什么是RSV感冒?

引起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种,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由RSV感染导致的感冒,就是RSV感冒。

研究表明,大约有65%的1岁儿童感染RSV,大部分儿童在2岁时至少感染过1次RSV[1]。

1.RSV(呼吸道合胞病毒)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副粘病毒科肺炎属,是一种有胞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大约个氨基酸,有1个血清型,可分为A、B两个亚型。

RSV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及其死亡的首要致病原[2]。

流行时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易感人群:RSV容易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免疫缺陷及年老体弱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还可通过人和人体液的直接传播,也可以存活在物体表面,如手和衣服上,当接触受污染的物体时,很容易被传染。

2.RSV感冒症状

RSV感冒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鼻塞、流涕、打喷嚏,月龄较小的婴儿还会出现哭闹、拒绝吃奶等症状。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RSV感冒危害大

如果你把RSV感冒当成寻常感冒,那就大错特错了。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高度流行的、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发5岁以下儿童RSV相关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约万例,其中96%在发展中国家,约10%患儿需要住院治疗,每年造成近20万名儿童死亡[2]。

01

重症者可进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一般来说,6个月以下的婴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感染RSV后病情较为严重,需住院治疗。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导致支气管炎或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喘憋,患儿可因缺氧而出现皮肤青紫或紫绀等。

02

可并发反复喘息、哮喘

反复喘息、哮喘的发生发展与婴幼儿早期并发RSV感染密切相关。其机制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RSV感染引起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可以直接影响气道结构和功能,或者在变应原长期作用下诱导异常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婴幼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及肺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并发哮喘[3]。

也就是说,RSV感冒不但可能会引起重症支气管炎、肺炎,还有可能导致患儿反复喘息、哮喘,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

RSV感冒如何治疗?

RSV感冒不容小觑,那么该如何治疗呢?

目前,RSV感染没有特效治疗方案,主要靠支持治疗。维持体液平衡和给氧是RSV感染的主要治疗策略。RSV感冒患儿由于呼吸加快、体温升高、进食减少易发生脱水,严重呼吸困难或厌食的患儿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早期抗病毒治疗是控制RSV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目前利巴韦林是临床用于治疗RSV感染的主要抗病毒药物[4]。

利巴韦林可体外抑制RSV复制、改善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提高氧饱和度、缩短感染RSV患儿住院时间。

美国联邦药物管理局批准利巴韦林雾化吸入用于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和儿童,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利巴韦林持续雾化用于治疗重症RSV细支气管炎患儿。

RSV感冒的预防

迄今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RSV感冒,因此,预防RSV感染是降低RSV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优先策略。

目前没有预防RSV感冒的疫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RSV感冒:

1.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或酒精洗手液洗手。

2.婴儿及其看护者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3.冬春季节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4.室内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最后,希望本文能引起大家对RSV感冒的重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万一感染,应积极治疗,谨防发展为重型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

参考文献

[1]HanJ,TakedaK,GelfandEW.TheroleofRSVinfectioninasthmainitiationandprogression:findingsinamousemodel[J].PulmMed,,:.

[2]虞燕萍,黄先玫.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34(10):-.

[3]刘恩梅,彭才静.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9(8):-.

[4]庄士豪,曾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37(3):-.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wh/14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