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型冠状病毒(-nCoV)不同于既往流感病毒所致的肺炎传播,一场防控疫情的战役正在进行。
致谢: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超声诊断实用手册》编写组从前线反馈的信息获悉,超声技术在此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迅速,感染率高,具有致死性特点,救治的影像学诊断除了X线胸片、CT胸部扫描外,还可采用超声检查。
超声设备便携,人能到的地方仪器就可以到,手提超声可以方便地放置在隔离病房,掌上超声也可以置于口袋,随身携带。在4G或5G网络支持下,进行如身临其境般的远程会诊,适用于隔离的医疗区使用。
现已证实-nCoV存在空气和接触传染,超声设备的消毒较CT、DR机有较大的优势,而且与病人接触的面积更小。
因此在临床上,超声已在急重症肺炎的诊断、治疗后及时疗效评估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为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超声诊断实用手册》针对超声在-nCoV肺炎应用,简明扼要从如下10个方面进行介绍:
-nCoV肺炎简介
肺超声的物理基础
肺的解剖及功能
超声仪器操作与调节
肺超声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正常肺的超声表现
肺炎的超声特征及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介入性超声应用
急重症血容量超声评估等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超声诊断实用手册》围绕-nCoV肺炎疫情,超声的应用力求达到实战实训效果,讲解内容选取了重症肺的超声应用。
通过近期系统、高覆盖的调研,本手册针对救治一线的床旁超声、ICU阶段,从实用性出发,详细讲解了如何实施重症肺的超声诊治,简要阐述了便携式超声在-nCoV肺炎的应用技术。
期望本手册的普及能够使读者掌握相关技能,在疫情区、隔离的ICU能够充分利用超声技术救治-nCoV肺炎患者。
注: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统编时间仓促,纰漏和错误在所难免,内容和编排有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及专家教授斧正。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简介
1.病毒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nCoV”(图1),其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既往未在人体中发现。年12月以来,武汉市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这种-nCoV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已确认可人际传染,而且传染性强。
图1
图1新型冠状病毒(-nCoV)电镜照片(ZhuN,ZhangD,WangW,etal.AnovelcoronavirusfrompatientswithpneumoniainChina,.NEnglJMed.DOI:10./NEJMoa.)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呈圆形或椭圆形,似皇冠,故名“冠状病毒”。
2.主要临床特点
-nCoV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感染病毒患者的常见征象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等,严重者可进展至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是死亡。
3.胸部影像学表现
胸部CT或X线胸片(DR)常表现为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炎,双肺可呈多发磨玻璃或浸润影(图2);严重者可伴发胸腔积液、气胸、肺水肿。
图2-nCoV肺炎影像学表现(医院放射科)-nCoV肺炎患者的双肺呈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和浸润影。4.实验室检查
感染-nCoV患者早期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nCoV核酸检测(+),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肌酶、肌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二、肺超声的物理基础
1.超声医学的成像基础
(1)声阻抗差
当界面大于波长,声阻抗差大于千分之一(1‰)时,即有回声反射,其反射波的强弱由两种介质的声阻抗差决定,即声阻抗差越大,反射越强(图3)。
图3声阻抗差
图A:界面大于波长时发生的回声反射示意图;图B:胆囊结石在二维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强回声(箭头所示);图C:胸膜线在二维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强回声(箭头所示)。
(2)衰减
即声波在介质内传播过程中,声能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原因常为超声波的吸收损耗、声束扩散、反射、折射等。
(3)声影
超声在人体组织内传播时遇到骨骼、结石、钙化等密度较大或气体等反射系数较大的介质时,产生巨大的声阻抗差,超声波完全被反射回来,后方出现声衰减,其深层无声波继续向前传播,因而出现无回声区,称为声影(图4)。
图4声影
在胸部超声检查时,声波遇到肋骨,大部分被反射回来,后方出现明显的声衰减,其深层表现为无回声区,即声影(箭头所示)。
(4)伪像
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由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图像畸变或假像,当检测得到的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异的也属伪像。如:部分容积效应、旁瓣效应、镜面效应等。伪像可导致超声误诊,但也可利用伪像诊断疾病,如肺的超声征象(图5)大多数基于对伪像的分析,来判别病变与否。
图5伪像
在胸部超声检查时,由呼吸运动导致的彩色多普勒伪像。
2.与肺超声相关的超声征象
(1)多重反射、混响效应
在两个平行的反射界面之间,声波可以多次往复反射并被探头接收,超声仪器可记录这些多次反射的回波,称为多重反射,或称为混响效应。第一个反射回波为客观的位置,随后依次接收到回波的时间逐渐增加,距离相应增加。肺超声中的A线以及胆囊、膀胱的浅表部位常出现的假象回声均与此相关(图6)。
图6A线
肺超声检查时,二维超声显示与胸膜线(粗箭头所示)平行的多条等距离的强回声线为A线(细箭头所示);
(2)彗星尾征
超声在软组织内传播遇到水气泡、小结晶等薄层强反射界面时,超声在其内部可产生多次反射,直至衰减,多次反射的回声被探头接收,形成内部混响效应,即声像图显示的“彗星尾征”(图7)。常见于肺表面肺泡内的气液体、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等。
图7彗星尾征
图A:空中闪过的彗星尾照片;图B:肺二维超声图像显示,肺表面的气液体所产生的彗星尾征(箭头所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wh/1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