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彦中医馆健康大讲堂
咳嗽八防八要与治咳十三法
咳嗽是小病,有时又是大病、重病!
咳嗽是常见病,有时又是疑难病!
天气寒冷,咳嗽高发,高新彦教授为您倾心讲授咳嗽防治知识,帮您远离咳嗽!
目录
一、咳嗽概述
二、咳嗽八防
三、咳嗽八要
四、治咳十三法
咳嗽概述
中医认为,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等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有痰有声——咳嗽
现代医学认为:
咳嗽伴发热多见于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等;
咳嗽伴胸痛常见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和自发性气胸等;
咳嗽伴呼吸困难见于喉水肿、喉肿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淤血、肺水肿及气管或支气管异物;
咳嗽伴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支气管结石、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咳嗽伴大量脓痰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
咳嗽伴有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
咳嗽分类
咳嗽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指3周以内的咳嗽,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
亚急性咳嗽:指持续时间超过3周,在8周以内的咳嗽。
慢性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数年甚至持续数十年。
咳嗽的中医辨证要点在于辨外感内伤及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
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当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标实以祛邪止咳,本虚以扶正补虚。
咳嗽八防
一、防六淫
《河间六书?咳嗽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张景岳:“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咳嗽多为六淫邪气所致,风寒最为常见原因。
二、防过敏
肺脏吸收有毒气体后,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失于宣发和肃降,引起咳嗽。
三、防嗜烟
《滇南本草》载:“烟草辛热,有大毒。”
《老老恒言》言:“烟草味辛性燥,熏灼耗精液……。”
四、防积食
过食生冷饮食以及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酿湿生痰,阻滞气道,乃生咳嗽。
五、防懒动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生阳,适量运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是谓五劳所伤。”
六、防郁怒
郁怒伤肝,木火刑金,也易导致咳嗽。研究证实某些患者可因愤怒生气等精神心理压力出现咳嗽发作。
七、防药邪
如心得安等因阻断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药物及寒凉中药
八、防正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八要
一、要保暖
《素问·咳论篇》云:肺“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上行。”
二、晒太阳
明代医家张景岳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正气在内,邪不可干”,太阳能增强和补充人体阳气。
三、推督任
《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足太阳膀胱经为人身之藩篱,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任脉主一身之阴气。推拿此三经脉可以振奋阴阳之气,避免风寒等邪气侵袭,预防咳嗽等疾病发生。
四、按腧穴
重点可按摩或艾灸膻中、肺俞、鱼际等穴位。
五、调饮食
避免饮食生冷,避免饮食过饱,避免过食肥甘厚腻辛辣。
六、多运动
强健肺脏,习练气功。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七、调情志
中医认为,“怒伤肝”,“怒则气上”。肝脉布胁肋,上注于肺。若因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郁化火,火气循经上逆犯肺,肺失肃降,则致咳嗽,称为“木火刑金”。
八、补正气
咳嗽,除邪气侵袭外,内在多以气虚为患。因此,运用中药补肺益气、培土生金、纳气归肾,对于预防咳嗽具有重要意义。
治咳十三法
一、祛风散寒法
适用证型:风寒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头身疼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主方: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
药物组成:三拗散(麻黄、杏仁、甘草);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
二、祛风清热法
适用证型: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不爽,痰黄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三、祛风润燥法
适应证型:风燥伤肺证
临床表现: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疗主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合清燥救肺汤(《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四、解表化饮法
适应证型:外寒内饮证
临床表现:咳喘胸痞,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治疗主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五、燥湿化痰法
适应证型:痰湿蕴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药物组成: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六、清泻肺热法
适应证型:痰热郁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黄稠粘,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疗主方: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
药物组成: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瓜蒌仁、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甘草
七、泻肝清肺法
适应证型: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疗主方:黛蛤散(《中国药典》)合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组成:黛蛤散(青黛、蛤壳);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八、滋补肺阴法
适应证型:肺阴亏耗证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疗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花粉
九、化积降气法
适应证型:食积气滞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口臭,腹胀,食欲减退,或便秘等症状,舌苔白腻。
治疗主方:二陈平胃散(《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苍术、厚朴
十、培土生金法
适应证型:脾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声低,语声低微,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自汗,食少腹胀。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主方:健脾化痰汤(《中医肺系病证治心得》)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五味子、干姜、紫菀、款冬花、甘草、桂枝
十一、敛肺益气法
适应证型:久咳肺虚证
临床表现: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治疗主方:九仙散(《卫生宝鉴》)
药物组成: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
十二、益心活血法
适应证型: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咳嗽低微,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精神萎靡,乏困无力,动则汗出,舌淡,舌下瘀紫,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主方:自拟养心活血止咳汤(高新彦经验方)
药物组成:红参、炒白术、生黄芪、炙黄芪、丹参、瓜蒌、薤白、姜半夏、当归、茯苓、炙五味子、桃仁、杏仁、炙甘草
十三、补肾止咳法
适应证型:肾阳亏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短,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咯泡沫痰或黏性白痰,畏寒怕冷,夜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主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合人参蛤蚧散(《御药院方》)
药物组成:金匮肾气丸(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枝、牛膝、车前子、附子);人参蛤蚧散(蛤蚧、甘草、杏仁、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
具体治法请遵医嘱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fl/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