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能治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权力的游戏:慈禧和光绪的二人转年正月,光绪皇帝有点蒙。年仅19岁的他,不得不陷入文山会海之中,并且娶一位不太漂亮又没感情基础的老婆。没错,光绪亲政了,但慈禧太后依然要训政。按照大清礼法,小皇帝长大后就要走到第一线,太后再也没有垂帘听政的理由,而其间的分界线就是大婚。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推翻顾命八大臣,掌握了实际权力,至此已经29年了。29年的资本积累,哪里是说退就退的,不仅跟着混饭吃的大臣不愿意,慈禧也不愿意啊。玩弄天下于股掌间的感觉,多美妙啊。光绪亲政没几天,醇亲王就带头给慈禧上书,求老太太再训政几年。他言辞诚恳,仿佛慈禧不训政的话,大清就完蛋了。老太太看到人心所向,只好勉为其难:“哎,年纪大了还要操心琐事,一点儿都不让人清净。”为了慈禧的训政大业,朝廷专门制定了《训政细则》,明文规定皇帝和太后的权限:凡是需要皇帝主持的仪式,比如给优秀大臣颁奖、慰问退休老臣等,都交给光绪出面;其他的行政事务,则需要慈禧监督。而最重要的任免权和批阅奏折权,依然在慈禧手中。老太太大权在握,不论是出于拍马屁还是明哲保身,大家都满意了。于是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只能捏着鼻子接受。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光绪只是19岁的年轻人,让他处理庞大的帝国事务,谁会放心啊。康熙够英明神武了吧,刚亲政还不是着急地削藩,逼反了吴三桂。如果平叛不成功的话,“刚愎自用”的评价是跑不掉的。两年以后,训政结束,局面依然没有改变。每天的日常事务,光绪都可以单独决定,但事后必须向慈禧汇报,军机处也会呈送前一天的简报请老太太过目。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瞒过她。慈禧可以直接向光绪下达命令,贯彻自己的意志,比如朝廷大臣的人选、重大事务的处理意见等。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是总经理,慈禧太后是董事长。皇帝可以在第一线感受荣耀,但真正说了算的,依然是幕后的太后。02身处权力场,但凡手中有点资源,必然会引来无数人投靠,更何况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呢。在光绪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其周围逐渐形成所谓的“帝党”。他们希望帮助光绪争取实权,同时打通自己的上升通道,这可是从龙之功,属于最大的功劳。这批人以帝师翁同龢为首,包括珍妃的堂兄志锐、文廷式、状元郎张謇等文人清流。他们是朝廷的在野党,努力争取话语权。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满蒙亲贵、封疆大吏、汉族地主都紧密团结在慈禧的周围,组成实力庞大的“后党”。他们占据最重要的官职,拥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很多官员都是其党羽。任何事情只要“后党”说不行,那就真的不行。一群大男人,为什么要匍匐在慈禧的裙下?“辛酉政变”之后,同治皇帝只是小朋友,大清由慈禧、慈安、恭亲王组成权力铁三角。由于政变中表现出来的心机和手腕,慈禧成为最重要的一角。拥有高位就是拥有资源,再加上权谋手段,慈禧一点点抛出诱饵,逐渐培养了很多自己人。后来慈安去世、甲申易枢[8],另外两极也倒下,放眼朝廷,已经没有人能和慈禧抗衡。光绪亲政前,慈禧的权势扩张到了极点。当初不听话的都被打趴下了,留下来的都是听话的自己人,也就是说,慈禧代表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对他们来说,维护慈禧,就是维护自己。多年来,慈禧一步步走向胜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她的狠辣,大家想投机之前,也要掂量掂量后果。另外,慈禧惯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她只会制衡,而不是亲自下场,比如让李鸿章和清流对立、满洲大臣和汉族地主对立。任何人想投机,很快就会被另一派围攻,他们丝毫没有赢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光绪的“帝党”想上位,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很快机会就来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这让“帝党”成员看到了翻盘的希望。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当时的“帝党”和“后党”都是主战的。光绪是为了保卫祖宗江山,慈禧是为了能够好好过生日。后来北洋水师战败,日军攻入辽东半岛,慈禧太后转变立场,希望赶紧议和了事。议和符合大多数官员的利益。打仗要死人,要花钱,稍有不慎,乌纱帽都保不住,甚至还会连累派系利益。保持现有的格局不变化,成了“后党”的基本诉求。但光绪的“帝党”是想求变化的。如果继续死水一潭,“帝党”成员这辈子都别想出头。所以,现实诉求迫使光绪和“帝党”成员极力主战。只要仗打赢了,什么都可以有。这是光绪的理想照进现实。操盘政治斗争的大哥,基本不会亲自下场博弈,而是通过推动某项政策实施,最终赢得政策的主导权,以及日常事务的话语权。胜利的一方会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战果,失败的一方往往日薄西山。对日的战与和,就成为“帝党”和“后党”的博弈点。按照光绪和“帝党”的设想,甲午战争是自己的立威之战,一旦获得成功,便可以掌握朝廷的话语权,再不济也能获得自由,就像康熙擒鳌拜一样。再加上翁同龢和李鸿章有私仇,所以他们不停地催李鸿章出战,最好能把北洋的家底拼光,再把日本阻拦在国门之外。在全民亢奋的时候,“后党”不得不暂时退让。但光绪和翁同龢不知道,北洋水师的装备已经落伍了,不论船速还是大炮,和日本都不在一个档次。而大清的官僚体系也烂到家,贪污腐败、贪生怕死成为官员的顽疾。日本在进攻朝鲜时,总指挥叶志超不停向朝廷要钱、要粮,可日军攻入平壤时,搜出价值一千万两白银的金锭和金砖,留下的粮食足够日军吃一个月。反观清政府一方,朝廷各大官员在煤矿等企业都有股份,他们宁愿把优质的五槽煤卖掉换钱,也不愿意卖给北洋水师,导致军舰只能使用劣质的八槽煤,航速只有设计航速的一半。一处如此,处处如此。从这方面来看,后党主和也不是单纯的卖国,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有多少家底,与其拼光,不如留着当花瓶看。光绪和“帝党”的夺权计划,遭遇遍地都是蠢队友的囧境。随着战争失败,主战派的话语权再次被削弱,主和的“后党”再次成为朝廷的主心骨。光绪和慈禧的第一次交锋以光绪失败告终。甲午战争在权力斗争、家事不和、公报私仇的纠葛中落下帷幕,李鸿章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日本获得持续发展的巨额横财,大清则扯下了同光中兴的遮羞布。被迫在条约上签字时,光绪皇帝“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这一刻,我相信光绪是为国而哭。04下一轮较量来自变法。甲午战败之后,大清朝野都被日本震惊了,区区东瀛小国,居然可以打赢大清帝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仔细研究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日本变法了,看来大清也需要变法。”此时朝野已经取得变法的共识。共识归共识,具体怎么操作、由谁主导,是需要争夺一番的。假如没有慈禧,那么一切都不会有问题,所有事都有一个主心骨,可以按部就班地推行下去。问题就在于,朝廷是双头格局。大象在草原吃得很开心,蚂蚁也想多吃一点,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只能有一个胜利者。没错,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是很好,但前提是光绪愿意做傀儡,老太太去世以后才能接手家业。只要慈禧活着一天,她就不愿意退位,“后党”成员也不愿意她退位。更何况,此时已经由不得慈禧了。既然慈禧代表了那么多人的利益,她就不是她自己了,而是众多利益汇聚在一起的符号。她想做什么也由不得自己,只能被众人推着向前走。顺应人心时,慈禧是执刀人;一旦不能顺应人心,慈禧也无能为力,就像后来的袁世凯。戊戌变法和甲午战争一样,是光绪和慈禧、“帝党”和“后党”的斗争,他们为国家,也为自己。变法的第一步是练兵。年年底,袁世凯接替不熟悉军事的胡燏棻,正式在小站练兵,开启了近代陆军的先河。此时的袁世凯不知道,三年后维新派想利用这支军队,让谭嗣同找他商议“围园劫后”的事情。第二步则是更改制度。经过甲午战争的惨败,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大家都对变法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启。他们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发布了一百多道诏书,想要彻底改革大清帝国,迅速搭建好强大帝国的架子。然而,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限制了光绪的自由,紧接着便将光绪囚禁在瀛台,再次宣布训政。这一百多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05除了鼓励办企业、开放言路、建立国会等明面文章,我们一定要知道,水面下又有怎样的暗流汹涌。首先是掺沙子。光绪提拔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为四品官衔,参与新政,并让宗人府保荐宗室成员。他要干什么?组建班底呗。就像汉武帝成立内廷一样,把朝堂大权夺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来,让品级不高的人执掌大权。光绪皇帝撇开老油条,提拔了一堆新手,他是想组成以自己为主导的班底,一方面推进变法,另一方面增强话语权。然后是裁撤部门。那年7月,光绪下诏裁撤通政司、詹士府、大理寺、光禄寺等部门,并把这些部门的职权划归内阁。这只是朝廷的部门,地方上还有一大批等着砍呢。好家伙,这么多部门养活多少人啊,您一句话就全部砍掉,让人家全家老小喝西北风啊,工龄也不算,退休金也不发,到底要闹哪样啊,给点补助也好啊。这些等待下岗的人,就成为讨厌变法的第一批人。他们到处拉横幅喊冤,迅速引发了一股恐慌的风气。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一看,嚯,变法就是要砸吃饭的锅?是可忍孰不可忍。很多封疆大吏坐不住了,做了一辈子官,搞了一辈子政治,从没见过有人这么玩的,胡闹嘛不是,一点儿都不稳重。最后是另立朝廷。9月初,光绪想开懋勤殿,作为变法的统一指挥机构。看看名字就知道了,类似于唐朝的政事堂,聚集宰相等人员处理政务。一旦懋勤殿成功建立起来,便会迅速成为大清新的权力中心,那么军机处、内阁的老臣就将成为摆设。老臣们奋斗了一辈子,却被年轻人嫌弃。“敢情皇帝是要把大家都踹开啊!不能忍,不能忍,走,咱们找太后评理去。”慈禧听说以后,立刻阻止。光绪和“帝党”的“戊戌变法”,迅速把所有人都推向了对立面,导致大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求慈禧充当代言人。本来大家都蛮热心的,皇帝要变法了,他们仿佛看到官位和银子唱歌跳舞地跑来。老臣们挺想上车,可变法狠狠抽了他们一个耳光:“原来我们才是变法的阻碍啊。”说到底,年轻的光绪太把皇位当回事了。他以为皇帝的圣旨有很大的分量,发到哪里都会被严格执行。“嗯,我是皇帝,你们都是奴才。”他认为权力是自上而下的,有了职位必定有权力。其实,权力是自下而上的,有了权力才有职位。光绪把先后顺序搞混了。身边有多少人,在朝廷有多少话语权,在宫门外有多少影响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有了这些,自然就有了职位,而不是有了职位,才顺便有了这些东西。光绪皇帝本来就没多少嫡系和话语权,想通过推进变法迅速赢得权力,却忽视了自己的根基薄弱,就好比妄图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只能嘣掉门牙。他最好的办法是团结大多数,拉拢满洲亲贵和汉族地主,大家一起在变法的列车上吃香喝辣,然后各取所需。既得利益者发现皇帝不是自己人,只好按捺上车的心,默默站在“后党”的队伍之中。“戊戌变法”,真的是天下无人不“后党”。如果说这些只是内部矛盾的话,慈禧还可以容忍:“年轻人嘛,总要多锻炼,边做边学,不碰钉子不成材。”然而,最大的麻烦来自康有为。据说这个一辈子七次上书的乡间老书生,在公车上书中,临阵退缩,却将公布上书当作自己的政治资本。后来假传圣意,自吹自擂。老太太坐不住了,连夜赶回紫禁城。此时的光绪还没有被废,估计慈禧还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想法,只是担心光绪做得太过分,回宫亲自监督,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兜底。然后轮到袁世凯出场。光绪之前召见过袁世凯,见见面,聊聊天,试图把袁世凯培养成自己人,以此,掌握一支可用的军事力量。后来谭嗣同也私下拜访袁世凯,撺掇他起兵勤王,包围颐和园以及杀荣禄。袁世凯听完,没说什么就回天津了。直到慈禧回宫以后,袁世凯害怕了。万一他们把这事说出去怎么办?那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活下来最要紧,于是才有袁世凯告密的桥段。这是压倒光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光绪触碰到了慈禧的底线。至此,“百日维新”结束。第四章 奋斗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困难面前,有人选择苟且偷生,有人选择迎难而上。一无所有的刘备,一生奋斗不息,终于从织席贩履之辈,成为开创蜀汉的昭烈皇帝;武则天一介女流,抓住人生的每次机会,在男权为尊的唐朝逆流而上,犹如冲锋不止的战神;清末商人乔致庸,从落后的山西起步,最终完成汇通天下的宏大梦想。中国人从来不相信上天赏赐,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年少只知项羽勇,中年方懂刘邦难01小时候的语文课外阅读中,有一篇叫《高祖还乡》的元曲作品。作者借用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口吻,从头到尾把汉高祖刘邦调侃了一遍。其中有这么两句: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堂堂的汉朝开国皇帝,被戏谑得体无完肤,哪有一个君临四海的帝王之相。相比之下,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就英武、伟岸多了。《资治通鉴》中是这么说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不仅长得帅气,还有一身的神力。更重要的是,人家爷爷是楚国的大将军,亲叔叔是反秦起义军的带头大哥,彻彻底底的官宦世家。而项羽也很快在秦末乱世崭露头角。24岁,项羽刚参加工作就做了项梁起义军的副将,起点极高。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炼,项梁牺牲后,他在前线军营里发动了一次兵变,从此掌握了数万大军的指挥权。26岁,项羽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巨鹿之战”,并且在第二年成为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青春年华时,项羽已经“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了,简直是人生赢家。英勇霸气的项羽,已经成为后世无数人心中的偶像。02可是,官宦世家、长得帅、才华高,并且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世间能有几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人,没有世代做官的祖辈,没有高起点的工作,甚至没有巨大的力气,面对项羽这种老天爷赏饭吃的骄子,我们只能抬头仰望。在历经世事艰难后,我却越来越能体会到刘邦的难处。刘邦开始创业时已经48岁了,已然人生过半。虽然快到退休的年龄,但他还在混基层,丝毫没有创出伟大事业的预兆。不过,他的前半辈子也没闲着。那年,刘邦18岁了。他打起背包,告别父母,千里跋涉来到魏国,想到信陵君门下做一名门客。都怪那时通信不发达,懵懵懂懂的刘邦来到魏国时,发现信陵君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这时,有个叫张耳的人对他说:“走吧,跟我去外黄[9],包吃包住。”刘邦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在那个闭塞的年代,增长一段阅历,多读一本书,多认识一个朋友,就足以在人生的赛道上超过很多人。这个道理现在也同样适用。凭借着去魏国游学的经历,回到沛县的刘邦被任命为一名基层干部——泗水亭[40]长,主要工作是维持乡村治安。有陌生人来到属地走亲戚,他得去登记姓名;张家大妈丢了一只锅,他得帮忙去找锅;李家大爷被人偷了五毛钱,他还得负责抓贼。干过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些工作有多烦琐。刘邦就这么干下去,并利用工作关系结交了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朋友。这些人有多重要,不用多说了吧。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邦也很烦躁。他已经不再年轻了,做游侠纵横四海的理想,早已被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烦琐而无趣的工作,什么时候是个头?在曹寡妇的酒店里,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也许只有在醉梦里,他才会成为那个如风般奔跑的少年。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消磨掉仅有的激情。可是只要咬牙熬过最苦的那段日子,付出的努力,命运才会慢慢回报给你。0公元前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中原大地一呼百应,大家纷纷起来造反。有实力的人就拉起一帮人马占山为王;没实力的人就加入别人的创业团队,拿到原始股份。刘邦在沛县也拉起了三千子弟兵,投靠了附近最大的创业团队——项梁和楚怀王。也许是命运的奖励,也许是刘邦眼光的独特,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他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楚怀王跟大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他把先入关中的机会送给了“宽厚长者”刘邦,项羽却被派到河北,营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一年后,刘邦带着从沛县出来的兄弟,站在了咸阳的皇宫里。他很开心:“我们先入关中,灭了秦国,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在河北地区的项羽率军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也缔造了楚军神话。当他站在胜利的战场上转头西望,看到的却是刘邦占领了咸阳。义军诸侯们也愤怒了:“岂有此理!我们在这里血流成河,他们却轻轻松松占据了咸阳,等着那唾手可得的王位。”刘邦占据了关中,就意味着他们的灭秦大功被稀释。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凭什么刘邦独吞功劳?于是,十几路诸侯组成的40万大军,在项羽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进关中,要请刘邦“吃饭”,并且要好好谈一谈。他们还选了一个好地方——鸿门。如果你是刘邦,你是奋起一博,还是乖乖过去认?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像刘邦一样,进门就跪下磕头,装孙子装到底。其实都不用装,在利益不均衡、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刘邦就是孙子。都说刘邦脸皮厚,可如果不是生死存亡关头,谁又愿意给人下跪磕头呢?磕下去的是头,抬起来的是命啊。结果,饭还没吃完,刘邦就偷偷溜了。随身带来的礼品都不敢亲自送给项羽,因为他怕项羽不让他走。人生在世,谁又能活得潇潇洒洒?在现实的困境面前,人人都得认。04公元前年,定陶县,刘邦坐在皇位上俯瞰天下。八年征战,终于换来今日的万人瞩目。就在不久前,他终于打败了项羽,成为天下的半个主人。为什么是半个?因为他的盟友们也要享受胜利果实,分走了大片的土地,并且时刻威胁长安朝廷的安全:“大家都有军队,凭什么都听你的?”都说皇帝享受三宫六院、吃着山珍海味,可到了刘邦这里,他仍然要在平叛的道路上奔波。公元前年,当各大诸侯逐渐被平定后,淮南王英布害怕了。他索性扯大旗造反,理由很简单:“想当皇帝。”多年的征战、平叛,早已耗尽了刘邦的精力,他只想休息一下,享受皇帝的生活。所以,刘邦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前去平叛,顺便锻炼一下接班人。可刘盈才15岁,让他带兵打仗纯属开玩笑。吕雉哭哭啼啼地去求刘邦:“英布是天下猛将,用兵很厉害。让太子率领桀骜不驯的武将们,肯定是打不过的。”然后,吕雉说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上虽苦,为妻子自强。”意思是说,皇上虽然不容易,但是为了老婆孩子,还是要辛苦你一下。刘邦还能怎么办?他身边没有一个信得过的人,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得自己收拾。他骂骂咧咧地回了一句:“吾惟(唯)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意思是说,我就知道这熊孩子靠不住,还是我自己去吧。刘邦拖着带病的身体,疲惫地趴在车上,就这么硬撑着来到前线,打败了一生中最后的敌人。人到中年,上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下有少不更事的孩子,身边还有日渐憔悴的妻子,而自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除了日渐疲惫的身体属于自己,其他的都属于别人。生活太艰难,唯有拼命去做,才能寻找到出路。05人生在世,如项羽那样璀璨的人生,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是在社会的泥潭里艰难地挣扎。奋斗、努力、低头、认、拼命,最后仍然留有遗憾,这就是一生的宿命。仰不愧对天,俯不愧对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就像刘邦回乡后,跟父老乡亲喝酒时唱起的那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中有胜利的欢喜,有游子归故乡的荣耀,也有事业未尽的遗憾。如此,足矣。曹操,带着一身烟火乐在人间01李白在《侠客行》中有过一段热血沸腾的描述: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然而,在李白写诗的六百年前,大侠曹操就过着这样的生活。曹操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从早到晚就知道舞刀弄棒,跟小伙伴袁绍呼啸闾里,看见垃圾桶都恨不得上去踢两脚。他不努力的样子让关心他的人恨得牙痒痒。身边的人经常告诉他:“你将来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曹操听后也一笑置之,丝毫不以为意,依旧没心没肺地混着。那年,洛阳街头锣鼓喧天,大红的马车穿街而过。藏在路边树下的曹操和袁绍眼珠子一转,顿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劫新娘。他们偷偷跑到新娘的洞房门口,大喊一声“捉贼啊”,全家人都朝着袁绍手指的方向追去。说时迟,那时快,曹操冲进房间,扛起新娘就跑,脸上还露出坏笑。没想到新娘家人发现上当后立马追了过来。在逃跑的路上,袁绍掉进了路边的坑里。眼看就要被抓住,曹操指着袁绍大喊一声:“贼在这儿呢!”估计那时袁绍的心里正在骂他。曹操不仅偷新娘,还敢搞刺杀。他听说大太监张让坏事干尽,就在怀里揣了两把手戟,翻墙潜进张让家。或许是因为他身材敦实,所以走路的脚步声比较重,惊动了张让家的保镖。保镖一看:“哪里来的土行孙,都杀到家门口了,这还了得?”赶紧拉响了警报。曹操的刺杀行动宣告失败,他抡起两柄手戟杀出一条血路,朝原路翻墙跳了出去。劫后余生,曹操终于找到了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一人敌不足恃,当学万人敌。”02对曹操来说,这辈子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久的江湖生涯,刀光剑影带给他的快感在逐渐消退,于是在练习格斗之余,他竟然开始读书了。《孙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还有《诗经》《尚书》《周易》,他一本也不放过,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下去。曹操甚至在读书时,还会把自己带入将军的角色中,在沙盘上论证兵书中的理论和古代战例。不论输赢,结束后他都要乘兴作两首诗,一抒胸中块垒。看到曹操的改变,旁人就在背后议论:“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疯就疯了呢?”他们特别不愿意相信,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突然就能改邪归正。其实不是曹操改邪归正了,只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士兵突击》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曹操不知道这句话,但他确实这么做了。兵书一本一本地读,战例一个一个地研究,诗文一首一首地作,日积月累,大侠曹操已经用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在同龄人中一骑绝尘。年,曹操的机会来了,承平日久的大汉帝国爆发了“黄巾起义”。因为家族的关系,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出征。当他骑着高头大马从洛阳城出发时,他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一生都将与刀剑为伍,与战马为朋。讨黄巾、战中原、伐乌桓、征江南……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跟刘备打擂台。从青年时期读书开始,到一生征战打下北方大地为止,曹操在军事上是极其成功的,属于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个人。有人说他运气好、手下人才多、会耍诈,其实只有曹操自己知道:“所谓的好运气,不过就是自己的努力碰上了好机会。”0曹操看到东汉末年诸侯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了《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这样的局面下,曹操给自己树立了奋斗的目标:“扶危济困,安定民生。”既然世道不平,那就用掌中槊、跨下马去平定天下,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让人才都能实现价值,让坏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从这时起,这个默许的“初心”,曹操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大汉帝国的衰落,不只是皇帝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出了大问题。于是曹操在兖州时总结出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屯田。原本是国家赋税来源的自耕农,大部分都被豪强纳入自家的庄园中,成为奴隶。所以曹操就将无主的田地收为公有,发放给无田可耕的流民,让他们重新做自耕农,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税源和兵源。第二,求贤。汉朝选拔人才的“察举制”早已败坏,人才能否走入上升通道,基本以家族在当地是否有势力为标准。曹操决心打破这种扭曲的人才选拔制度,不问背景、财富、品德,只看是否有才能。在这种“唯才是举”的制度下,典韦、满宠、温恢等一大批实干型人才崭露头角,成为曹操事业的支柱。就靠这两招,人才、粮草、兵员源源不断地聚集到曹操的手中。再加上曹操惊才绝艳的军事才华,一个又一个强敌在他的手中灰飞烟灭。他的地盘也从兖州一隅,扩张到豫州、冀州、并州、凉州、徐州、幽州。曾经遍地荆棘的北方大地,在曹操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充满勃勃生机。04在敏感多疑的曹操心中,也许只有刘备才是他一辈子的精神上的朋友。那年在许昌的高楼上,他用青梅煮酒招待俘虏刘备。闲聊中他们纵论天下英雄,结果袁绍、袁术、刘表、孙策都不被曹操放在眼中,只有落魄的刘备被他视为知己:“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刚读《三国志》时,我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说,直到看到刘备在西川[41]的所作所为,我才恍然大悟。刘备打下西川后,实行的政策也是与豪门争夺人口、土地,恰如曹操在中原的所作所为。他们两人就像是名医,面对重病的患者都开出了同样的药方,想不惺惺相惜都难。两个40岁的中年男人在青梅煮酒时都没有谢顶,手中也没有上色包浆的核桃,更没有高谈“养生”“佛系”,只有心照不宣的一腔热血和雄狮般的斗志。都说“油腻的中年人”,可油腻和年纪真的没关系,而是在于精神状态。像刘表那样在舒适区待久了,不思进取;像袁绍兄弟那样的小富即安,就会优柔寡断,他们才叫油腻的中年人。而像曹操、刘备这样改天换地的英雄,他们的一生就像《龟虽寿》中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曹操西征张绣。眼看大军乌泱乌泱地压来,张绣的小心脏受不了,就投降了。没想到,就在张绣投降的当天晚上,曹操把他婶婶邹夫人叫去睡觉了。张绣受不了侮辱,拉起队伍半夜就杀过去了。经过一番混战,曹操侥幸逃脱,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却均战死。一觉睡走三员大将,曹操欲哭无泪。如果说对邹夫人是“食色,性也”的本色,那么对原配丁夫人的态度,恰恰是这个男人“可爱纯情”的一面。丁夫人没有孩子,曹昂生母也去世较早,于是丁夫人就收养了曹昂,从襁褓中养到能征战沙场,感情早已与生母无异。曹昂战死后,丁夫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骂:“你杀了我的儿子!你还我儿子!”骂完之后,一气之下就回娘家了。一代枭雄曹操居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驾车来到丈母娘家请媳妇回家:“我错了,咱回家好不好啊?”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丁夫人冷漠的背影,还有织布机上“咔哧咔哧”的声音。他来回抚摸着丁夫人的背,就像平常夫妻般亲昵,也像犯了错的男人般手足无措。可丁夫人心里恨透了曹操:“你不要脸就算了,还搭上我亲手养大的儿子,这事搁谁身上都是‘男人沉默,女人流泪’的悲剧。”面对曹操的求饶,丁夫人头也不回,她决定从此一别两宽,各自安好。曹操也只能一步三回头地默默离去。这时的曹操哪有杀人如麻的枭雄风范,明明就是个普通的居家男人。卸掉霸气十足的面具,回归田园生活的宁静,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许丁夫人才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她不图他的权势和地位,他也不恋她的美貌才情,如普通人一般,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开,当年的感情就放在心里,遥祝安好。年,曹操西征归来路过洛阳。这一年他有点背,一生被他压制的老朋友刘备突然翻身,攻占汉中成了汉中王;多年的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首;关羽还在荆州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他一生的事业在这一年遭遇到了极大的挫折。虽然吕蒙袭击荆州消除了关羽的威胁,但曹操感觉累了。当年发誓要还天下朗朗乾坤,要让农民吃饱饭,要让读书人有工作,可现在看来,理想依旧遥远。他消灭了一批旧豪门,新的豪门又成长起来;稍微有风吹草动的天灾人祸,农民就只能躲到豪门的庄园里寻求庇护;寒门读书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更是难上加难。在洛阳驻扎时,他下了一道命令:“重新修缮洛阳北部尉衙门,要比过去好。”在这里,他又想起了45年前,意气风发走马上任的那一天。乌黑的青丝变成满头白发,光洁的脸庞也沟壑纵横,唯有一颗赤子之心,依旧鲜红如初。时间改变了曹操的模样,曹操却没有让皱纹刻在心头。他这一生都在走上坡路,如擎着大山逆风前行,每走一点都步履维艰。可人生哪有事事如意,曹操也只能一声长叹。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曹操就去世了。他留下的《遗令》也很有意思:“我的妻妾都很勤苦,可以安置在铜雀台上,不要虐待她们啊。”“剩下的那些香,可以分给夫人们,留作纪念吧,别浪费了。”“夫人们要是没什么事的话,平时可以做做鞋,也能卖不少钱呢。”絮絮叨叨地啰唆了很久,曹操才恋恋不舍地闭上眼睛。这封《遗令》中没有什么大道理,也没有留下最后的指导意见,只有普通老头的喃喃自语。可生活本就是一种烟火气,它藏在一粥一饭之间、爱人的一颦一笑之中、自己的一言一语之内。少年时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许下诺言后努力奋斗,直到懂得天地自有其规律,看着到手的成果,再留下些许无奈,这不就是人生吗?到头来,再成功的人也是一介普通人。而最好的成功,其实就是做好一个普通人。刘备的奋斗,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01在汉末三国的大乱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头到尾都是一帮官宦子弟在争奇斗艳。袁绍张口闭口就是:“我家四世三公。”袁术还因为跟他争身份闹得分道扬镳。曹操的父亲是汉朝的国防部部长,虽说是用钱买的官职,但家族地位确实也跻身一流豪门。其他如孙坚、公孙瓒、刘表、马腾等,祖上三代无不是吃着汉朝的皇粮,最差的也是地方豪族。与其他人相比,刘备既没有高官父亲,也没有豪门亲戚,可谓贫寒。虽然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这时家道中落,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他从小家里穷得念不起书,不得不靠练摊卖草鞋为生,还是亲戚们凑钱帮他完成了读书识字的基础教育。靠着低起点,刘备硬是在豪门遍地的汉末三国打破了森严的阶级壁垒,成为坐拥万里江山的帝王。02年,幽州涿郡,在一片桃园中,刘备跟关羽、张飞正在商量创业计划。当时黄巾军到处抢占地盘,幽州也不能幸免。如果打败他们,就能拿到汉朝的事业编制。虽然级别不高,但起码捧上了铁饭碗。大家都是贫寒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拿命去拼。经过一番创业路演,他们融了一笔小钱就招兵买马,开始了一生的征程。一番浴血奋战,刘备不仅在战火中活了下来,还得到了安喜县尉的职位。还没等哥仨庆功,朝廷就下达了命令:“凡是凭军功当官的,一律免除。”啥意思?用完就卸磨杀驴?刘备默默地说:“天下不太平,到处都有盗贼,总有我们的用武之地。”他们没有靠山,唯有手中的拳头和心中的勇气。0刘备这一辈子,实在是太背了。他带着关羽、张飞离开涿郡后,半路加入了一支剿匪队伍,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拉到徐州。又是一番血战,挣到了下密县丞的官职。一个外来的年轻小伙,带着两个小弟就想当过江龙?想多了。没多久,刘备就被本地土豪给轰走了。随后几年,他一直奔波在剿匪、当官、离职的路上。创业屡次失败,一般人早就崩溃了。而刘备只是默默地擦干眼泪,站起来再出发。平原县令就是他当过的最大官职,而这时的曹操、袁绍早已是坐拥数座城池的诸侯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丰富的经验、广阔的阅历、不屈的意志才是事业成功的基本素质。经过十年历练,刘备早已超越了无数的同龄人。年,刘备跟随青州刺史田楷救援徐州。一见面,徐州刺史陶谦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一般。他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不行,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第二年,陶谦去世。因为有他的遗嘱,再加上陈登和孔融的支持,刘备接任了徐州刺史。一个基层干部突然成了一方诸侯,刘备没有任何不适应。工作的方法论他早已在基层时就学会了,现在不过是套用在更大的地方而已。这一次,刘备、关羽、张飞仍然没有开心多久,因为吕布反了。原本出于好心,刘备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吕布,谁知道他却恩将仇报。吕布号称“当世虎将”,在战场上还没怕过谁。根基不牢的刘备只要在战场上失败一次,就没有翻盘的机会。好不容易事业有了起色,却再一次成为镜花水月。创业15年,每当有所成就时就会遭受更大的失败。如果是其他人,也许早就认命了:“算了吧,我就没有成功的运气,还折腾什么?”可刘备说:“人生嘛,醒着就要拼。”几年后,刘备更加落魄,落魄到只能跑到荆州刘表那里混饭吃。有一次,他跟刘表坐在一起聊天,旁边还有吕布的谋士许汜。许汜就吐槽当年的那些破事:“陈登是个江湖人士,一点儿都不懂尊重别人。当初我路过他家时,他竟然酒都没给我喝一口。这也就算了,他居然自己睡在豪华别墅里,却把我安排到招待所,真是岂有此理!”刘备一听就火了:“如今天下大乱,你身为谋士却不思救国,成天想着买房赚钱,谁看得起你?要是我的话,就自己睡到百尺高楼上,把你扔到地上去。”“以天下为己任”,短短六个字,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只有胸怀大志者,才能忍受眼前的失败,百折不挠,在困境中寻找光明。刘备为什么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因为他求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天下太平,道义永存”的宏伟抱负。他的一腔热血不仅感染了当世的无数英豪,更被一千年后的辛弃疾化作笔下的八个字:“怕应羞见,刘郎才气。”04当你认清了生活的残酷真相后,还能否对这个世界抱有最大的善意?刘备真的做到了。他还在平原县当县令时,就埋头苦干,为大汉基层建设添砖加瓦。在他的治理下,平原县不仅摆脱了贫困,仓库里还堆满了粮食。而平原县的人文建设更是一绝。刘备不仅允许平民百姓随意参观县令办公室,还要把他们带到县衙食堂里,陪着吃饭拉家常。有才能的人,总是会被人嫉恨。有个叫刘平的人,是平原县抬杠成瘾的人。他就瞧不上刘备这套“假仁假义”的模样,于是撺掇了一个刺客混进县衙,想把刘备给杀了。刘备根本不知道来的人是刺客,仍然客客气气地招待他,陪他吃喝聊天。不管在哪个年代,当刺客的肯定不是富贵人家出身。一个县令能够放下身段对待老百姓,顿时就把刺客感动哭了。他流着眼泪对刘备说:“我是奉命来杀您的刺客,我错了,您杀了我吧。”刘备盯着他看了半天,并没有动手,而是好言好语地安慰他:“这件事错不在你,你走吧。”如果你闯荡江湖多年,留下了无数的传说,还能否对年轻人表现出足够的人格尊重?刘备又做到了。年,在荆州混了八年的刘备,听说有个人叫诸葛亮。大家都夸他是个人才,如果能得到他的辅佐,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那年诸葛亮才28岁,而刘备已经48岁了。面对这个年龄能当自己儿子的年轻人,刘备不是让人力资源部去招工,而是亲自跋山涉水登门拜访。他带着关羽、张飞去了两次,都吃了闭门羹。大家都以为他是在做姿态,想收到“千金买马骨”的效果。但刘备用第三次拜访告诉别人:“我不是做姿态,我是真的很欣赏诸葛亮,我希望他能够帮我。”这一次,诸葛亮在家,但他在睡午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江湖大哥就在门外等着,直到诸葛亮睡醒了他们才进去,该喝茶喝茶,该说话说话。那天,诸葛亮被感动了。直到多年后,他还反复回味这一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情感,能够超越时间的流逝而越发厚重。因为你的真心,会让人倍感温暖。如果你半生奋斗却事业无成,生活安逸却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你是否还有勇气再奋起一搏?刘备又做到了。那一天刘表做东,请刘备吃饭。大概是上了年纪,又喝了点酒,刘备想到当年烈马奔驰,如今却寄人篱下,安定天下的大业仍然看不到希望,自己的人生却已然走过大半。刘备不禁问自己:“刘玄德,你的人生就是个悲剧吗?”他太委屈了,委屈得让一个厮杀半生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25年的颠沛流离,刘备都熬了过来,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年,刘备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要一统江山,如果让他成功了,江南的英雄豪杰都要去许都朝拜新主。大部分的人都觉得无所谓,不过是换个老板而已。只有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觉得:“自己的命运,要自己做主。”事情的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孙权保住了东南半壁,而刘备在乱局里火中取栗,从此蛟龙入海,以荆州为跳板,拿下了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从此,汉末乱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信念,能够支撑起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因为你的热血,终会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05我们印象中经常哭哭啼啼的刘备,丝毫没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可那何尝不是中年男人面对挫折的发泄。难过了,他不能向关羽和张飞吐槽;委屈了,他不能和老婆诉苦;受伤了,他必须假装坚强,只能在心里憋着。实在憋不住了,就放声大哭一场。哭过之后,该走的路还是得继续往前走。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刘备从一个毫无政治资源的寒门子弟,最终成为名留青史的汉昭烈皇帝。桓温的魏晋风度年,桓温第二次北伐,途经金城时,来到年轻时历练的地方凭吊往昔。早已不再细腻的大手,抚摸着同样粗糙的老树干,桓温不禁悲从中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年自己才24岁,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时光。如今22年过去,当年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已十围粗壮,而自己也将成为年过半百的老翁。当年一腔豪情,折腾半生却终究是一场空。时光如流水,任你英雄豪杰、风华绝代,到头来终究逃不过生命短暂,青春难驻。桓温的一声叹息,在千年后引起辛弃疾的共鸣。他在建康赏心亭挥笔写下一首《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在魏晋风流人物中,从没有一个人如桓温这样:浓烈欲望和恪守底线纠结在一起,热爱生命和杀伐果决齐头并进,赳赳武夫和风流才子融于一身。桓温这一辈子,奋斗过,失败过,得意过,落寞过,最终,以热烈奔放的生命色彩,成为男人真正的标杆。年,桓温出生在一个囚徒之家。他的高祖父桓范是曹魏的大司农,因为站错队伍而被诛杀,龙亢桓氏就此沦为刑家。到“永嘉南渡”[42]时,他的父亲桓彝带着家族男女老少跑到江苏。初来乍到,桓彝到处请客送礼拉关系,凭着一手优秀的清谈功夫,挤进了“江左八达”[4]的权贵圈子。桓温刚出生那年,正好太原名士温峤来家里做客。温峤看到襁褓中的桓温,就忍不住逗他:“来来来,哭两声听听。”温峤是司徒温羡的侄子,桓彝得罪不起,就赶紧抓起儿子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两下。顿时,一声嘹亮的哭声响彻卧室,温峤一听也惊呆了:“这孩子将来了不起,不如就起名叫温吧。”从此,桓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长大后的桓温何止了不起,简直太厉害了。父亲桓彝在宣城被江播叛军杀害,15岁的桓温就此成为孤儿。他看着父亲冰冷的尸体喃喃自语:“父亲,我一定为你报仇。”仅仅三年后,杀父仇人江播就去世了。桓温装扮成吊丧的宾客,怀里揣着一把刀混进灵堂。在人群混乱之际,他眼一瞅、腿一蹬,就冲过去把江播的大儿子捅死了。江播的另外两个儿子看样子不对劲,撒腿就跑。桓温追上去大开杀戒,一会儿工夫就把江播的三个儿子全给杀死了。在别人的灵堂前,让人家断子绝孙,在现代社会绝对是犯法的事。但在那个年代,则是为父报仇的“孝行”,马上就成为当时的轰动新闻。再加上小伙子长得英武、行为果敢,皇帝司马衍对他抛出了橄榄枝:“我有个妹妹,要不许配给你吧?”这种事还用考虑?桓温在大仇得报之后,马上迎来了“洞房花烛夜,人生小登科”。0在北方胡人肆虐、南方内斗不休的东晋时期,桓温是一股“泥石流”。他一个猛子扎进了时代的大潮中,从此再也回不了头。娶了公主的桓温被皇帝司马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皇室的臂膀。24岁时,桓温就被派到北方前线琅琊郡,担任内史,正厅级干部。那个出身刑家的孩子,少年丧父的孤儿,从此一飞冲天,当过辅国将军、徐州刺史、荆州刺史、安西将军……到5岁时,桓温就彻底把持了长江上游的兵权。46年,桓温把一封《成汉军政实力分析》的报告发给朝廷后,没等领导签字就率领军队向四川出发了。当时成汉政权腐败不堪,军队也毫无战斗力,正是统一西南的大好时机。在桓温的指挥下,荆州军士气如虹,三战三胜直抵成都。有人来抢饭吃,成汉皇帝李势也急了。他集结剩余的军队背靠成都,妄图做困兽之斗。桓温也被打得很惨,敌人的箭都射到脚下了。就在他准备撤退时,击鼓的士兵却因为慌张,把后退的命令敲成了冲锋的鼓点。战士们一听,既然军令如山,那就拼死冲吧。看到士气可用,桓温也拔剑督战,这一仗赢得干净漂亮。立国40年的成汉政权,就此灭亡,桓温也成为东晋最大的功臣,从此意气风发。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有的人瞻前顾后,总是在想:“这件事能不能行?”要么就在犹豫:“我能成功吗?”一个又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在他们的犹豫和等待中溜走,回头再看,却又懊悔不已。即便遇到下一个改变的机会,他们仍然会沉溺在自己设置的局限中不可自拔,最后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桓温看到了四川的机会,于是提枪上马,说干就干。向朝廷做了报告后,为了不给反对者机会,他就悄悄出发。直到成就大功业时,才对别人说:“运气,都是运气好。”这种敢闯敢干的魄力与决断,才是男人最耀眼的勋章。04桓温的相貌不算是标准的美男子,但他是魏晋最具魅力的男人。陶渊明的外公孟嘉,是桓温麾下的参军。有一年的重阳节,他们一起登山赏菊,饮酒赋诗。那天所有人都穿着军装,因为举止行动不太灵敏,一股山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跑了,当时他自己都没有发觉。旁边的人想告诉他,桓温却“嘘”了一声。在山顶喝着酒,吹着风,没一会工夫,孟嘉就要去厕所。这时,桓温指挥孙盛写了一篇嘲讽孟嘉的文章,然后用帽子扣在桌子上,最后让大家都当作没事人一样。哪知道孟嘉回来看到后,立刻要来纸笔,挥笔写下一篇为自己辩护的文章。本来孙盛的文采已经非常了得,而孟嘉的文采气势又胜他百倍。“文辞超卓,四座叹之”,这就是文化史上有名的“孟嘉落帽”。很多人都喜欢调侃自己的领导:“刚从科员当上主任,就鼻孔朝天,斜眼看人。”其实大家讨厌的不是领导,而是厌恶端架子、摆官威。我们喜欢桓温,无非是喜欢他那至情至性的真实。工作的时候毫不含糊,娱乐的时候都是朋友,所以桓温才能招揽那么多的人才为己所用。成汉的文武贤才都被他的气度所折服,东晋的谋臣大将纷纷汇聚到荆州帐下,即便王谢豪门看不起他低下的出身,也不得不派出优秀的子弟到其麾下,以求拉近关系。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大军气势如虹,很快就横扫三秦,逼近长安,经历过统一帝国的老人抹着眼泪说:“想不到还能看见王师北定中原。”可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符健又坚壁清野,导致桓温军中无粮,最后只能带着三千户百姓撤退。在回荆州的路上,他听说有个老太太是刘琨的侍女,于是马上召来见他。在桓温成长的过程中,他受益最多的指导老师就是温峤。温老师教他读书、兵法、谋略,但讲得最多的,还是当年辅佐刘琨在太原抗胡的故事。可想而知,刘琨在他心中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印象。现在竟然能通过一个老太太跟偶像产生联系,想想都觉得美妙。一见面,老太太就语出惊人:“你跟刘司空太像了。”什么?真的吗?桓温赶忙换了一身满意的衣服,再请老太太看看:“你快说,哪里像了?”他迫切地想要知道真相,一刻都等不及了。老太太说:“五官很像,就是脸皮薄了点;眼睛很像,就是小了点;胡须很像,就是红了点;个头很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很像,就是尖锐了点。”一瞬间,桓温就像霜打的茄子,没了精神。他郁闷得一句话都不说,转身就回卧室蒙头大睡,几天都没有出门。这时的桓温,哪里像横扫中原的一代枭雄,就是个有点傻又有点逗的年轻人。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05司马氏的江山是怎么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东晋王朝刚建立时,掌握荆州的王敦就打算攻入建康,夺取皇位。虽然王敦失败了,但这个梦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权臣,更何况能力类似“孙仲谋、晋宣王之流”的桓温呢?男子汉大丈夫,有野心就要去实现,更何况夺取的是司马氏的江山,桓温没有一点儿心理压力。更何况,他的目的是获取权力,整顿江南,将来重新开创大一统盛世。于是他在收复四川之后,就以一己之力掀起三次北伐,既为了积累名望,也为了实现梦想。可时代终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门阀在地方盘根错节,皇室在朝廷毫无权威,国家政权全靠几大家族维持平衡。在这样的局面下,怎会有举国北伐的希望和能力?怎会有人希望强权人物打破现有的利益平衡?实际上割据八州的大司马桓温,当时已是东晋第一人。他只需像司马懿父子一样,狠下心来大开杀戒,皇位便唾手可得。可他只是清除了几个异己,再也没有大动干戈,即便王、谢豪门纷纷把子弟送到他麾下,希望能在将来的桓氏王朝中谋一条出路。有人说:“桓温一生都放不开手脚,活得拧巴。”但在我看来,桓温一生都坚守一条底线,不是所有的功业都需要用屠刀来开路,不是所有的人情都必须用利益来维系,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践踏底线来完成。即便他喊出“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年”的豪言壮语,也终究没有走上司马懿、司马昭的老路。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做事有没有底线。或许,这也正是“魏晋风度”最美的一刻,也是桓温的人性最绚丽的绽放。武则天的上位史01多年以来,研究女皇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观点都被说了无数遍,如若我再写一遍女皇的生平,恐怕也没什么新意。与其如此,我们不如聊一下女皇的上位史。由于站在男性视角,历代看客几乎都会调侃武则天,比如牝鸡司晨[44]、恃权篡位、李世民和李治识人不明等。比如骆宾王就直接骂她:“性非和顺,地实微寒……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他的意思是,武则天出身低微,性格又差,靠一身狐媚功夫,先后给两代皇帝当老婆。有这样的黑历史还想当皇帝?虽然骆宾王写的是战斗檄文,恐怕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尤其是进入明、清以后,人们更不会容忍女人做皇帝。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不骂死你不算完。不过,仔细看一下武则天的上位史,就会知道一切都是堂堂正正的,绝不是玩阴谋诡计就能成功的。而且越是大事,越讲究人心所向,阴谋诡计占的分量就越少。这是一条铁律。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的次女“容止美”,下诏武家次女入宫,赐名“武媚”。不同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武媚娘、武儿、武曌……当然,最为人熟知的称呼是武则天。为了统一,我在文中一概写为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才14岁,武士彟也去世两年了。入宫是武则天一生际遇的起点,这却往往被世人忽视。捋清楚武士彟的奋斗历程才知道,这家人有多么了不起。武士彟的祖上也曾是豪门。北魏年间出过刺史、将军等高官,不过,进入北周以后就逐渐没落了。武家人不仅没有保住阶层,反而跌落得一塌糊涂。武士彟长大之后没有官做,只好做生意混口饭吃。直到隋炀帝年间,他才用财物换来鹰扬府队正的职位。这是府兵系统的军职,正九品,管一百人。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这种人在乱世中不是花钱消灾,就是死于战场。武士彟这个人却不寻常,因为他遇到了唐国公李渊。李渊刚到太原时,经常带部队出城剿匪。打完仗后,他喜欢到新朋友武士彟家喝几杯。武士彟投其所好,不停地给李渊花钱。可能真的是毁家纾难,李渊起兵时也没忘记热心肠的武士彟,因此,他在军中得到了一个职位,进入长安后又被封为光禄大夫、太原郡公,此后又一路升迁为工部尚书、应国公。虽然不在核心权力圈,但起码得到上流社会的门票了。这是一次危险的投机,武士彟认准之后,拿起了所有的筹码压到李渊身上,用性命为代价换来家族阶层的跃升。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武士彟的奋斗投机,也不可能娶到隋朝宗室的女儿杨氏,李世民更没有机会听说武则天的美貌。一个家族想要出头,总要有人在前边开路,武士彟就是扮演这一角色的人。65年,武士彟去世。前妻相里氏给他生过两个儿子,哥儿俩很不待见后娘和三个妹妹,动不动就冷嘲热讽,还换着花样欺负她们母女。武则天的少女时代,怎一个悲惨了得。她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两年后,李世民的诏书到了。究竟是不是杨家亲戚给李世民吹的风,不知道,但武则天说了:“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反正在家里过得也不好,不如像父亲一样,抛弃一切,入宫放手一搏,再不济也能吃顿饱饭吧。于是,那个14岁的少女,就此走入宫廷。0史书对武则天和李世民的情史几乎没有记载,唯一留下的线索是关于他们驯马的对话。李世民说:“我的狮子骢性格暴烈,很难驯服。”武则天回答道:“这种不听使唤的东西就不能给好脸色。先用铁鞭抽它,不行就用铁锤打,还不听话就用匕首杀了吧。”很多人都觉得,李世民认为武则天的性格太残忍,于是再也不喜欢这个小丫头,导致武则天入宫12年依然是五品才人。可李世民是什么人啊?他走遍尸山血海,亲手杀的人能把袖子都灌满血,直到当皇帝以后,他还能挥剑砍死野猪。这样的战神,会觉得杀马是残忍?唯一的解释是不来电!一般来说,在外打江山的男人见识过无数阴暗面,而且每天劳心劳力累得要死,回家后只想要一个温柔的港湾。所以,李世民一辈子都对长孙皇后念念不忘,并且晚年喜欢的也是徐慧等才女,而杀伐果断的武则天总是缺点女人味。她根本不是他的菜。不过没关系,不受宠就不受宠吧,武则天也没有闲着,她在玩命地补课“充电”。唐朝后妃除了侍寝外,还需要值班。当李世民在工作或者读书时,会有当天值班的后妃贴身伺候,等到休息时,再由侍寝的后妃接班。在漫长的12年中,武则天有无数次机会见到李世民。她可以亲眼看着千古一帝处理政务,并且在旁边仔细揣摩,也可以察言观色,学习李世民如何待人接物。这种事在一般人眼里无所谓,可在有心人眼里,则是千金难买的顶级课堂。联想到多年后的武则天一出手就扳倒王皇后,再出手就和李治扳倒关陇门阀,这些套路都是从哪儿来的,还是老师教得好啊。别人的少女时代是花季、雨季,她的少女时代只有孤单寂寞冷,可她并没有变成怨妇,而是默默地积蓄能量。没有人认为后妃学这些有什么用,武则天也只是凭着本能去学而已。至于当天后、做皇帝之类的事情,此时的她想都不敢想。人一辈子积累学识的最佳时期,往往是成名前的幽暗岁月。一旦事到临头才想起来知识不够,那时已经晚了。年,李世民病重。当时,李治已经做太子六年了,他经常被李世民带在身边,旁观自己处理政务。而武则天也有值班档期,二人见面的机会也不算少。如果她想和李治搭上话,基本是手到擒来。李治那点可怜的情场经验,基本是武则天玩剩的。于是二人精心编织了一顶草色的帽子,亲切地送给了病床上的李世民。不过和李治在一起,只能算一个起点。李世民去世后,作为没有生育过的后妃,武则天依然要去感业寺做尼姑,为去世的李世民守身如玉。几乎所有后妃的命运都注定了,她们的后半生只有青灯古佛,没有半点荤腥和人间烟火。但是武则天有助攻,一个在后宫,一个在朝堂,这两个王牌助攻成就了武则天的辉煌。第二年5月,李治到感业寺进香,又和武则天相遇。老情人相见,两眼泪汪汪,免不了一番互诉衷肠。武则天取出一张纸递给李治。李治低头一看,纸上写着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名字叫作《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场皇帝和后娘的苟且之事被王皇后看在眼里。恰好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感觉有点艰难,就想拉拢武则天做小姐妹。于是,第一个助攻出现了。王皇后让武则天偷偷留头发,又在李治身边说悄悄话:“陛下既然喜欢,就接回来吧。”李治正愁没理由呢,王皇后就送来贴心的问候。年5月,武则天挺着大肚子回到阔别已久的皇宫。没错,她怀孕了。具体时间估计是在感业寺上香之后,这个时间线想想也蛮尴尬的。我之前说了,武则天是杀伐果断的女人。这样的人经历多年努力却没有换来丝毫回报,甚至还死过一次,如今获得新生之后,她会怎么做?求生的希望让她紧紧抓住拥有的一切,并且不择手段地向上爬。她再也不会让曾经的痛苦重演。单纯少女和霸气女皇,分界点就在这里。重回皇宫的武则天,时刻紧跟王皇后,做好棋子的本分。而当王皇后还沉浸在招兵买马的快感中时,麾下的武则天已经开始反水了。既然做棋子不能改变命运,那我就做棋手。武则天一边紧紧抓住李治的心,一边收买王皇后身边的仆人,另一边又和王皇后对付萧淑妃。这才是高手,真的太厉害了。一番操作下来,萧淑妃被斗倒了,王皇后也苟延残喘,李治成为武则天的囊中之物。05武则天的第二个助攻来自朝堂。刚继位的李治在朝堂几乎没有话语权,一切事务全听长孙无忌处理,只有无可无不可的小事李治才能做主。这是没办法的事。长孙无忌是元老功臣,在朝堂经营多年,说门生故吏遍天下也不为过。李治只是一个小青年,刚继位就想说了算,没门儿。很多人以为做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所有人都要匍匐在其脚下颤抖,其实哪有那么简单。所谓的权力并不一定来自职位,而是来自听命令的人。这是上下顺序的问题。只有利用职位赋予的权力,把下面听命令的人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权力才算数,这样职位功能才能传达到最下端。如果只是迷信于皇帝或者职位,很有可能政令不出太极宫。而李治此时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在后宫取得压倒性胜利,如果李治没有朝堂的困局,她很可能只是一名宠妃。但是把后宫和朝堂连起来,就让李治看到了一把合格的刀子。武则天是刀,李治是执刀人。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萧淑妃出身于兰陵萧氏,长孙无忌是北魏王孙,其他大臣也基本是士族子弟。这些人在国内掣肘朝廷,在庙堂制衡君主,历代皇帝都想除之而后快。只是皇权的实力不够,只能边拉边打,李治也不例外。反观武则天,她的家族不是根深蒂固的门阀,也没有位高权重的家族成员,扶持起来也不会产生威胁,只能成为皇帝的臂膀。于是,李治以“废王立武”向大臣摊牌,其实这也是让大臣站队。长孙无忌当然不会同意。李治和武则天亲自去拜访,礼物送了十几车,官帽送了好几个,可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因为一旦低头认输,以后就要变天了。李治要的就是老臣低头,拿回话语权。辅政大臣褚遂良也不同意,他好几次上表劝谏,还说什么“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把李治说得十分尴尬,武则天也气得怒吼:“何不扑杀此獠?”到此为止,这对苦命鸳鸯依然是单枪匹马。假如武则天不能做皇后,老臣的地位只会更高,那些摇摆的大臣也不敢追随皇帝,李治的地位会更加虚化。不过,事情皆有转机。中书舍人李义府本来工作很稳定,长孙无忌不喜欢他,一句话就要把他贬谪到四川。李义府为了留京指标,拼死给李治上书:“我们都有深深的体会,武昭仪才是真正的一国之母,王皇后早就应该废掉了,请陛下顺从民意。”没过几天,李义府就被破格提拔为中书侍郎,武则天也派人到他家里表示感谢。这是明显的信号。跟着皇帝就有肉吃,只要支持武昭仪做皇后,就是皇帝的自己人,于是,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闻到肉味都来了。这些人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一批嫡系。从此以后,朝堂势力对比逐渐逆转,老臣麾下的势力也不断流失。老臣李关键时刻又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真的不参与吗?当然不是。李治第一次请老臣商议时也请了李,只是他说肚子疼没去而已。如今的风向越来越明显,李赶紧站进了皇帝的队伍。由此,大局已定。武则天作为一把利刃,被李治推到前台遮风挡雨。她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这也是所有过河小卒的命运,毕竟能被人利用,说明自己还有价值。此时,他们是新婚燕尔的夫妻,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就连收拢而来的嫡系,也是二人共同所有,比如李义府、许敬宗就和武则天拉扯不清。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李治收回大权。以后的几年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纷纷被贬谪,党羽也烟消云散。杨广、李世民没有完成的集权大业,终于在年收官。你说武则天有什么阴谋?是有一点,但大部分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可以说是历史的进程在推着她向前走。06武则天的运气远不止于此。据后来的学者研究,唐朝皇帝可能有遗传的心脑血管疾病。不过,唐朝的医学不发达,饮食也以羊肉和奶浆为主,导致现在花几块钱就能控制的病,成为唐朝皇帝的魔咒。李治就有终生不愈的头疼。他的身体不能应付繁重的工作,只能选择代理人冲在第一线,自己则隐藏在幕后掌握决定权。对于李治来说,这个选择并不难做。如果选择大臣,则有大权旁落的危险,说不定还会有第二个长孙无忌冒出来;如果选择武则天,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他们曾共同战斗,有很高的默契;太子是他们的儿子,奋斗成果终究不会外流;武则天是女人,也不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武则天在伺候李世民时,多年旁观其处理政务,理论经验甚至比李治都要丰富,如今她上手自然很快。第一线的领导也很容易和下属培养出感情。自年起,7岁的武则天开始处理政务,直到李治在68年去世时,已经整整24年。24年主持一线工作,能培养多少嫡系?积累多少威望?虽然李治去世前依然掌握宰相任免权,但在三省六部、各州恐怕已经有相当一批人是跟着武则天混饭吃的。这也是他们二人的默契所在。李治紧抓上层人事,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损害,那么中、下层就只能放手留给武则天去管,夫妻二人在一起,政令畅通无阻。上下层之间也有区别,上层宰相大多来自削弱之后、对皇权没有威胁的门阀士族,中、下层官僚则以庶族为主。当然,庶族也不是老百姓,而是第二、三梯队的中小士族。后来武则天能够屡次平定叛军、击败政敌,权力根基就在于此。到李治生命的最后几年,就算他想动武则天也是不可能了。废王皇后容易,废武皇后难。况且李治也未必想废,只能说是互相依存吧。68年,李治驾崩。他让宰相裴炎辅政,并且告诉太子李显:“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意思是,孩子乖,要听妈妈的话。这样就形成了宰相、皇帝和太后的三角权力结构,不仅可以相互制衡,而且还能互相帮助。但是很可惜,新皇帝李显太混账了。他想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相当于宰相预备成员。裴炎当然不肯,这不是想抢饭碗吗?估计李显想彰显一下自己的权威:“我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区区一个侍中,算得了什么?”你看看,此人丝毫没有其父母的神韵。李显的混账话正好给了裴炎机会,或者说给了武则天机会。裴炎立刻入宫对武则天汇报,两人一拍即合,联手把李显给废了。权力铁三角中的两个人都看不上李显,这件事基本就定了。废帝对裴炎和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对裴炎来说,当然是获得了拥立新帝的定策之功,普天之下再也没有比“拥立”更大的功劳了;对武则天来说,则是地位更上一层楼。本来李显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全靠母亲扶持才能坐在龙椅上过过瘾。好好享受就好,想指手画脚是没资格的。对武则天来说,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谁当皇帝都一样。所以《资治通鉴》中有句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这是帝国时代的常用手段,霍光、董卓都用过,只不过武则天用在了亲儿子身上。有了这样的基础,武则天不久后罢免了裴炎,逐渐掌握了宰相的任免权。当年二圣的权力,此时全集中在武则天手中。至此,未来的女皇几乎大权独揽。07为什么武则天能够当皇帝?其他王朝也有强硬的太后,可她们都不能再进一步,走向那个男人专属的皇帝宝座。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由于草原以打猎和畜牧为生,男人和女人都能做,所以没有鄙视女子的传统,不论家庭或者社会地位,男女都平等。南北朝时期,草原部族纷纷南下建立王朝,不可避免地把草原风俗带过来,让中原女子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而唐朝又是北魏、北周、隋朝的延续,它的源头就是鲜卑人,更何况隋唐的朝廷多是鲜卑贵族,所以,这时的女子不讲究依附别人。颜之推曾经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代子求官,为夫诉屈。”这才是隋唐的社会风气。世人没有鄙视女子的思想,反而对女子独立自主发出热烈的赞美,他们能够接受女子当家,也能接受女子理国。正是这种热烈奔放的社会风气,为武则天搭起了通向帝位的桥梁。08武则天的上位史,其实没有太多弯弯绕,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但身处历史的进程中,也不能缺少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两者缺一不可。武士彟投机、李世民寻找美女、武则天充电学习、李治斗大臣、皇室家族遗传病、唐朝的北朝遗风……缺了任何环节,都不可能出现女皇武则天。可谓时也,运也。在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中,武则天拉拢寒门庶族,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才是女皇坚实的基本盘。而这又顺应了天下人望,所谓阴谋诡计只能用于一时,终究不能长久。《岳阳楼记》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年,滕子京给他的好友范仲淹寄了一幅画,名字叫《洞庭晚秋图》。画中的洞庭湖烟波浩渺,远处的堤岸芳草遍地,一座写着“岳阳楼”三个字的建筑耸立在那里。这是滕子京的政绩工程,他想让范仲淹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铺开宣纸,拿起狼毫笔,正准备一挥而就时突然醒悟:“两年前,我们这批人被贬到各地,虽然都在地方上干得不错,但大家还以为我们是瞎折腾。为什么我不能借着这次机会,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呢?”是的,范仲淹要借写文章的机会做一件大事:“我要为改革代言,为天下苍生代言。”众所周知,“为苍生代言”是历代圣贤才能做的,范仲淹究竟有什么底气,敢做这样的事情?02两岁时,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从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也按部就班地跟兄弟们读书、玩耍。直到2岁时,他看到兄弟们铺张浪费,就劝他们要节俭一点。谁知道,朱家兄弟随口就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从此以后,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宋朝,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范仲淹只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起头来做人。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后,他收拾包袱就去了应天府。因为生活费有限,他每天早上把粥分成四份,早晚各两份。靠着吃清粥咸菜,他把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成为学校的“三好学生”。正好应天府留守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听说范仲淹的事情后,回到家就随口说了一遍。没想到,留守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就让儿子回学校时,带点饭菜给范仲淹补充营养。面对着一桌子好菜,范仲淹却拒绝了:“我吃了这顿美味,以后就吃不下清粥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范仲淹深知这个道理。更何况,要想安身立命,只有靠自己去争取,拿别人的永远低人一等。范仲淹为了读书,拿出了“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晚上读书犯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以后继续读书。皇帝路过学校,同学们都跑去一睹天颜,他依然坐在那里,捧着书本攻读。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并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职位不高,俸禄不多,但他依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一家人最重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永远在一起。这就是范仲淹的孝道。一碗粥、一盘青菜,也饱含着他对母亲的爱。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穿着丧服回老家守孝。现任应天府留守晏殊早已听说范仲淹学问好、人品正,是个人才,于是,就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校的教务。他在这里学业有成,再回馈给学弟们,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吗?范仲淹欣然上任。到任后,他制订了一套教学计划,不仅督促学生照章执行,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当夜晚,他还要提着灯笼去宿舍察看纪律,以防有人玩耍,耽误了第二天的学业。经过整顿,学校很快就扭转了学风,并且吸引了很多外来学生旁听。有一天,一位姓孙的秀才来学校乞讨,范仲淹看在他也是读书人的分儿上,就给了他一千文钱。没想到,第二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就生气了:“你也是个读书人,怎么不好好做学问呢?”孙秀才叹了一口气:“家中有老母亲要养,我也没办法。只要一个月能有三千文的收入,我又何必乞讨呢?”范仲淹体会过贫穷的滋味,当然知道穷人每日奔波就已付出全力,哪里还有精力读书。于是,他为孙秀才在学院里找了份工作,让他领一份薪水,并且能静下心来读书。让范仲淹没有想到的是,他随手的善举,竟造就了一位大儒孙复。孙秀才经过刻苦读书,十年后,竟然能在泰山脚下聚众讲《春秋》。这时,范仲淹才读懂了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因为贫穷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从此以后,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以“办学校,兴教育”为根本。因为他希望天下的学子都能像他一样,靠知识改变命运,常怀悲悯之心,才有大慈悲之爱。0范仲淹6岁才做父亲,在那个年代属于“中年得子”。按照一般情况,他的孩子会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可在范仲淹的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成为守礼君子、国家栋梁。范氏家教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在宋、夏边境战争中,范仲淹作为军中主帅,为了解军中的实际情况,派长子范纯祐到基层去,并且特别叮嘱:不许暴露身份。范纯祐天天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能了解到军队基层最真实的一面,然后他再把真实情况悄悄汇报给父亲。一旦发现人才,范仲淹就立即提拔。在每次战斗中,范纯祐也没有搞特殊化,不上战场,反而身先士卒。直到战争结束后,战士们才知道,每天跟他们一起的,是主帅的儿子。不仅长子没有说“我爸是范仲淹”,而且次子范纯仁更有趣。那年,范仲淹派他从苏州往四川送麦子,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朋友石曼卿。这时的石曼卿哪有帅哥的样子,满脸就写着两个字——心累。范纯仁就问他:“兄弟,你怎么了?”顿时,石曼卿就哭了:“亲人去世,我却没钱扶灵柩回老家,你说悲哀不悲哀?”范纯仁悲伤之下,就把这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让他卖掉换钱,带着亲人的灵柩回老家。回家之后,范纯仁都没敢说这事,还是老爸问起行程来,他才把石曼卿缺钱的事情说出来。没想到范仲淹当场就发火了:“你朋友缺钱,你为什么不把一船麦子都送他?”范纯仁赶紧告诉老爸:“麦子我全送他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在范仲淹的影响下,长子范纯祐一生守节,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三子范纯礼官至礼部尚书,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所以说,什么教育都不如家长以身作则,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04在宋朝,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官员被贬,是很光荣的事。被贬,证明官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换句话说就是“积极作为”。范仲淹的仕途就在升迁、被贬、再升迁、再被贬中,慢慢地实现心中的梦想。年,范仲淹首次成为朝廷官员。大好前途摆在他眼前,该站队就站队,该巴结就巴结,熬个朝廷大员等退休就得了。可他偏偏要抬扛,因为他觉得宋仁宗已经长大了,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不符合政治规矩,紧接着一封“举报信”就扔向了刘太后。要知道,刘太后的权势堪比慈禧,范仲淹会有什么下场都不用问。晏殊问他为什么要跟太后对着干,他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只要对朝廷有好处,即便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从此以后,范仲淹的仕途就没顺利过。被贬出京后,他不停地给朝廷提建议:修建宫殿太费钱,停了吧;各部门的闲杂官员太多了,裁一点吧;官员的工资少,容易腐败,还是涨点吧。但得到的结果都一样——没人理。刘太后去世,作为反对过她的人,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谏官。恰好那年旱灾、蝗灾一起爆发,他请宋仁宗派人去考察一下民情,宋仁宗也不搭理他。范仲淹脾气上来了,一再力劝。最终,宋仁宗拗不过范仲淹,只好派人去地方抚慰民情。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看不过去,也要去说一嘴:“人事工作、百官升迁,应该由皇帝说了算,哪有宰相包揽的?”不仅批评宰相的工作,还给宋仁宗送来一幅《百官图》说明情况。批评完太后批评皇帝,批评完皇帝批评宰相,这谁能受得了?很快,范仲淹就被贬到饶州。县令梅尧臣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你说点好听的就行了,像乌鸦报丧一样说话,谁受得了你?”范仲淹看了后,回家也写了一篇《灵乌赋》。其中有一句话足以作为中国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年,宋、夏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又想起了在“江湖之远”的范仲淹:“朝廷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去吧。”就这样,范仲淹与韩琦成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开始卫戍西北的军事生涯。多年的斗争和打击让范仲淹很心累,但是祖国需要,刀山火海也得闯。范仲淹到任后,做了几件工作:(1)更改军队旧制度,加强训练;(2)修建青涧城、大顺城,作为军事基地;()联络西羌部落,威胁西夏后方;(4)建筑城寨、山脉相配合的防御体系;(5)选拔猛将,威震三军的狄青、种世衡,就是在此时被选拔出来的。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西北局势彻底稳定,直到北宋灭亡,西夏都没能跨过这道防线。在西北的夕阳下,范仲淹看着眼前的战场,脑海中响起《渔家傲》的旋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战争啊,是所有人的悲哀。05在中国历史上,人品正直,能治理地方,还会领兵打仗的人少之又少,能数得上来的就那么几个:诸葛亮、王猛、王阳明……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年,西北战事平息,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刚一升官,他就把工作重点指向了改革。下过地方,上过朝堂,喝得了清粥,也吃过猪肉,范仲淹清楚地知道,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很多人卖儿卖女才能活命,很多人占有大片土地,很多人贪污无数钱财。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政府的职责就是尽量让它公平一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希望用一腔热血消除黑暗、迎接光明的理想主义者。范仲淹、富弼、韩琦、滕子京、欧阳修……他们奋力一搏,主导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改革就是砸掉无数人的饭碗,再让无数人端起新饭碗。可往往要砸掉的是拥有反抗能力的富豪,而希望端起饭碗的是没有力量的农民。所以,大部分改革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就因利益集团反攻倒算而难以为继。改革派的大将也纷纷离开朝廷,到地方上继续发光发热。范仲淹去到了邓州,滕子京去了岳州。6年,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画,请他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他喝了一杯酒,看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打鱼的船只、天上的飞鸟、堤岸的芳草以及岳阳楼诗意地浮现在画面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这里不仅仅是洞庭湖,更是大宋的江山,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肥沃的土地、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明,都在这里传承。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予观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如今,这片土地上是什么景象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果农民遭遇蝗灾、旱灾,本就不多的土地也要被迫卖掉,亲生的儿女都保护不了。官府也好不到哪里去,只领工资不干活儿的官员太多了。贪污腐败横行,军队战斗力低下,这哪有一个大国的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我这一生的奋斗,难道是为我自己吗?不是的。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只能尽力去做,有不符合规矩的地方,我就提建议;地方没有治理好,我就努力干;西北边境战争连绵,我就去奋斗数年。身为宰相,我想和同伴改变这一切,让天下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稳定的收入,遇灾时能有保障。如果世界能变得如此美丽,那我做梦都能笑醒。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惜,我们毕生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想触动利益阶层比登天还难。可人生就是这样,努力奋斗了,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在庙堂上,我就尽宰相的责任,济世安民;在地方上,我就尽臣子的责任,为君王分忧。虽然我的努力没能得到回报,但只要正气长存,就会有人继续我们的事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06一篇《岳阳楼记》,惊艳了时光。千百年来,它早已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着历代英雄豪杰策马扬鞭,鼓舞了无数君子以此为圭臬,在范仲淹的理想道路上,前赴后继。范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业。范仲淹在被贬睦州时,曾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盛赞东汉严光的气节和操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实,这更像是他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若你觉得生活苦,不妨读读曾国藩年,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县,5岁时,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可曾国藩好像不太聪明,别人一天就能学会的知识点,他一个星期也未必能掌握。1岁的一个夜晚,曾国藩一如既往地进入书房。他要把一篇课文背下来,要不然明天的早饭就没了。他坐在那里一遍一遍地背诵,可他不知道房梁上有人在一直盯着他。这人是个小偷,他打算偷点东西回家养老婆、孩子,没料到曾国藩进来了,于是只能在房梁上等着。没想到曾国藩背书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地背不下来。这位梁上君子急了,看这样子,等到天亮也没完。他“唰”地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吓了一跳。然后,这人开始大声地背诵那篇文章,背完后在曾国藩崇拜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连小偷都比曾国藩聪明,你看他得笨到什么程度。但曾国藩硬是靠着自己的方法,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他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下笨功夫,死记硬背。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他凭着一股韧劲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读熟、读透,日积月累,他的才学也与日俱增。靠苦练的水磨功夫,笨小孩曾国藩终于在22岁时考上了秀才,紧接着中举人、登进士,继而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真正实现读书报国的愿望。人生的路其实很简单,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终究会有回报。年,曾国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毕竟是刚进入繁华的北京城,曾国藩很开心,他每天喝酒、看戏、下棋,反正什么都干,就是不读书。而且他脾气也不好,还经常跟别人吵架。有次翰林院给他放了40天假,他给自己列了个“假期清单”:读两本书、锻炼身体、学一门手艺……可当40天过去后,他一样都没做,就这么喝酒、看戏混过去了。曾国藩痛定思痛后,给自己立下了终身修行目标:成为圣贤。他的修行计划分为两项:写日记和勤读书。从2年开始,曾国藩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当天的得失,看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就用蝇头小楷写到日记本上。年,在他去世前四天,他还在日记中反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该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赧!”曾国藩只要空闲下来,就会拿起书本阅读,不论风吹雨打、生病忙碌。他每天必做的一项任务就是:读十页史书。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果能从前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读书的习惯他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国藩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典范。而写日记是为了自我监督,是磨炼自己的心性;勤读书则是为了认识世界,让外部精华充实头脑。一内一外,长久地自我修炼,让曾国藩在成为一代名臣的道路上越走越顺。0凭借自己的努力,曾国藩逐渐名满京城,而他良好的品德更是给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廷每次考察官员,他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他办事踏实,工作认真,在短短十年间,竟然获得七次升迁,从一个小小的翰林成了从二品的礼部侍郎。当时的清朝早已不复康乾时期的吏治清明,取而代之的是人浮于事、贪腐成风。曾国藩对此早已不满,他在等待机会。年,新登基的咸丰皇帝立马烧了一把“大火”:“大家都说说,我大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都来提意见。”机会来了,曾国藩抓紧写了《应诏求言书》交上去。咸丰看了很是高兴,在朝堂上狠狠地夸奖了他一番。曾国藩本以为皇帝会按照他的建议治理朝政,但结果并没有。咸丰皇帝本质上是个守旧之人,做皇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一切照旧。这样一来,曾国藩就不乐意了。他直接上了一道奏折,痛斥咸丰的缺点和毛病:一是只有小聪明;二是只做表面文章;三是说话不算话。不出意外,咸丰大怒,恨不得立刻治曾国藩的罪。幸亏曾国藩的人缘好,在大家的合力劝说下,皇帝才消了气。命是保住了,但京城已经容不下曾国藩了,因为他破坏了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潜规则”。既然你跟我们不是一条心,那就不是自己人了。以后我们吃肉,招呼都不跟你打。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怎么进行工作?偌大的京城再也没有曾国藩的容身之地。曾国藩心里虽然苦闷,但他从没后悔过。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他回老家丁忧。这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沿途各地纷纷陷落。眼看江南的半壁江山就要落入太平军手中,朝廷鼓励大家招兵买马,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了团练,这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湘军”。他招募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士兵,选择亲戚、同乡、师生为军官,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全新军队。谁也没想到,这支全新的军队刚遇到太平军,就在靖港水战中被击败。曾国藩仿佛听到了“啪啪”的打脸声。“以后还怎么见人?不如死了算了。”他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打算自我了断,幕僚章寿麟跳进水中把他捞了起来。事实证明,曾国藩不是一出手就成为战神的,他的败绩仔细算来,能数出一箩筐。年,石达开败湘军水师于湖口,曾国藩的座船被俘虏,会议记录等文件全部丢失。曾国藩冲向敌军,打算壮烈殉国,幸好又被拉了回来。年,曾国藩坐镇南昌,老朋友石达开又来攻城。眼看曾国藩就要壮烈牺牲,幸亏彭玉麟千里回援,才解了南昌之围。曾国藩从来都不是威风凛凛的战神,他经常狼狈得如丧家之犬。那他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原因只有四个字:屡败屡战。靠着这四个字,曾国藩率领湘军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最终包围南京,取得与太平军作战的最终胜利。而我们学习曾国藩,就是要学习他这种不死不休的勇气和意志。05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招呼都没打就回家丁忧去了。咸丰皇帝大怒:“你无组织、无纪律,赶紧回到战场上去。”没想到曾国藩趁机提出要求:“要我回去也可以,但是我要当实权巡抚,这样我才能统一调度资源。”咸丰皇帝笑了:“那你就不要回来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因为曾国藩上奏折骂他,所以咸丰皇帝一直都不喜欢曾国藩,再加上此时正规部队打了几个胜仗,让咸丰皇帝看到了希望,他觉得此时不必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了,于是顺势解了曾国藩的兵权。曾国藩又郁闷了,本来想以退为进,结果却被皇帝“鸟尽弓藏”。在极度的郁闷中,他开始读《庄子》。经过两年的仔细揣摩,他终于大彻大悟:“我总觉得自己是最牛的,其他人都是傻子。其实当这个想法冒出来时,我就成了最大的傻子。”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厉害,也需要有人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曾国藩在意识到自己“自傲、刚直”的毛病后,就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年,曾国藩复出。在回到军营之前,他给当地的官员写了一封信。上到都抚大员,下到县令,无一遗漏,人人有份。在信中,曾国藩的姿态降低了很多,他说:“我们都是为朝廷效力,我能力不够,请诸位多帮帮我。”曾国藩的低姿态,让他与同僚打成一片。从此以后,他的工作开展也大为顺利。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贪污受贿”。年,湘军大将鲍超给曾国藩送来几车“战利品”,其中很多都是古董、珠宝之类的值钱玩意儿。当他打开看了一遍之后,只拿出一顶花帽:“我喜欢这个玩意儿,这个我收下了,其他的你拿回去。”鲍超是个血战沙场的硬汉,这一刻却被曾国藩的气度感动了。如果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会被众人排斥,所以曾国藩必须向现实妥协,但他又能够一直坚守内心的良知。他不再认为自己是最独特的人,他不再顽固地拒绝“同流合污”,他不再争抢所有的功劳。正因为他放低了姿态,大家才把他捧到最高。06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立德上,曾国藩一辈子修身,可称圣人;在立功上,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纵横天下;在立言上,曾国藩留下《家书》《语录》,著作等身。他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任何浪漫,少年天才、神威盖世、挥斥方遒,统统与他无缘。他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只是个小地主的儿子,硬生生靠自己的努力拼出一生辉煌。他用一生的努力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成就伟大的事业。”著名学者张宏杰说:“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犟骡子”左宗棠01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曾国藩会做人,朋友、弟子满天下;李鸿章会做官,用圆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极;张之洞学问大,“中体西用”风靡一时;而左宗棠的外号是“左骡子”。从外号就可以看出,此人属于性格刚烈、执拗的一类人。年,左宗棠生于湖南的“寒素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秀才,除了读书,他们也是农民。生在这样的家庭,左宗棠从小就被设计好了人生路线:读书—科举—做官—光宗耀祖。要走好主流路线,就一定要钻研“四书五经”。可左宗棠对寻章摘句的学问烦透了,经常偷偷找课外书来看,比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书,他都烂熟于心。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当时却是不务正业,所以结局也很明显,左宗棠连续三次进京考试,全部名落孙山。年,27岁的左宗棠黯然离开北京。在南下的路上,他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既然考不上,那我就不考了。”历尽生活的磨难后,他终于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此以后,他不再为别人而活,只听从内心的呼唤。左宗棠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欣赏的人。一旦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生活就从此充满了意义。02世事就是如此有趣,当左宗棠摒弃正统学术之后,却又因“学问高深”而成为湖南的风云人物。第一个赏识他的,是贺熙龄兄弟。左宗棠曾跟随贺熙龄读书,师生关系十分亲密。贺熙龄也很喜欢这个学生,还专门写诗夸奖他: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不仅写诗,贺熙龄还在诗下做了注释:“季高近弃辞章,为有用之学,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贺熙龄的哥哥贺长龄也很欣赏左宗棠,称其为“国士”。他们两人都是清朝的高官,这样的评价必然有一定的道理。第二个赏识左宗棠的是两江总督陶澍。年,陶澍请假回家扫墓,路过醴陵[45],恰好左宗棠在这里当老师,县令就请他为陶大人的行馆写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有水平,既说了道光皇帝亲自题“印心石屋”赠送陶澍,又代表家乡人民对其歌功颂德,高明啊!陶澍也特别喜欢这副对联,于是他把左宗棠叫来问话。这一问不得了,左宗棠立马就把陶大人给折服了,并且当场就定论:“君将来功业当在我之上。”这一年,左宗棠才25岁,相当于大学毕业的年纪。第三个赏识他的是林则徐。9年,林则徐在云贵总督的岗位上辞职。路过湖南时,他特地派人请大名远扬的左宗棠前来相见。两人在船上谈了整整一夜,除了谈论历史、社会,重点还谈论了新疆。0年后的那场大战,也许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端倪。0有了满腹才学,左宗棠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厉害的昵称——今亮。但很快他就证明,自己不是在吹牛。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去请左宗棠:“你不是牛嘛,麻溜地出来干活儿。”自此,41岁的左宗棠开始了辉煌的后半生。左宗棠当时的工作相当于幕僚,但张亮基心大,他把巡抚的活儿全部推给了左宗棠,自己当甩手掌柜。左宗棠也没推辞,如此大任,舍我其谁?他“昼夜调军食,治文书”,让太平军三个月都进不了长沙城,最终掉头北上,扑向武汉、南京。自此,左宗棠一战成名。两年后,张亮基离开湖南,他又成了新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在当时,巡抚可以换,但左宗棠换不了。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之后的六年中,他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幕僚之身行巡抚之任,大家还心服口服。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和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都不是太好。但曾国藩的修养很好,能容人。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浙江财赋之地彻底暴露在太平军的刀锋下。这时,必须有人能独当一面,带兵收复浙江。此时的曾国藩正在向南京进攻,无暇他顾,于是就放手让左宗棠组建“楚军”,并在第二年举荐他为浙江巡抚,南下收复浙江。49岁的左宗棠,抓住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短短四年时间,他率军横扫浙江,官职从四品闲官,一路升为闽浙总督,封爵二等恪靖伯,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04对欧美列强来说,19世纪的中国是一块让人垂涎的肥肉。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并且扶植阿古柏政权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正当朝廷准备派左宗棠带兵入疆之际,东南地区又传来了坏消息——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又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重点防御海疆,防止英、法、美、日等国从大海而来,扰乱大清的财赋重地。而左宗棠则主张“海塞并重”,因为西边有强大的俄国和从印度而来的英国。平心而论,二人坚持的立场都有道理,大清国的土地一块都不能少。但是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我们的国土太大,新疆不要了。”此时的新疆压根儿不在大清手中,而是被俄国支持的叛军阿古柏占据,并且已经得到了英、俄的外交承认。这就把“钢铁硬汉”左宗棠惹火了,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不要就不要了?敢情不是你李中堂家的地,你就一点儿都不着急是吧?于是左宗棠给朝廷写了一封万言书,大意是:“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牛羊遍野;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盆。因此,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幸好,还有明事理的人,一个是军机大臣文祥,另一个是慈禧太后。不管后世给老太太什么评价,但是涉及利益的问题,慈禧的态度还是很坚定的。她决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于是,64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再一次披挂上阵。当时的新疆,早已被阿古柏割据,建立起“洪福汗国”。8年,英国赠送了大批军火给“洪福汗国”,维多利亚女王还写了亲笔信,向阿古柏致以亲切的问候。年,俄国也与“洪福汗国”签订了条约。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在“安史之乱”以后,新疆已有近千年不与中原交流,直到乾隆时期才再次收复,到此时,也不过一百多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左宗棠的强硬态度,新疆有可能脱离中国,那我们今天真的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干吧。左宗棠亲手制定了西征的战略:缓进速决。接下来,他还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解决。首先是钱。左宗棠预计需要万两白银的军费,但实际到账只有万两。剩下的差额该怎么办呢?他准备向外国银行借钱应急。朝廷也还算给力,在左宗棠借钱之后,朝廷看到了他的决心,也大力支持。据统计,从到0年,收复新疆共花费0万两白银,平均每年要用万两白银,占朝廷年收入的15%。然后是武器。左宗棠通过向洋人买、问朝廷要的方式,费尽心机地为西征军弄来了劈山炮、来福大炮、后膛枪等装备。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说:“这支军队基本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年月,左宗棠离开兰州,挥师西进。战斗过程毫无悬念,年1月,盘踞新疆12年的阿古柏军事集团被全歼,新疆收复。这次战役,几乎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足以配得上“左公千古”的赞誉。阿古柏被全歼,但伊犁被俄国占据。俄国的说法是“代清朝占领伊犁”,一旦清军收复北疆就立刻归还。在他们的脑子中,清军都烂成什么玩意儿了,还能远征?可左宗棠还真就来了,并且连招呼都没打。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希望能要回伊犁。但到了俄国后,估计是伏特加喝多了,崇厚就把伊犁送给了俄国,他没有通报朝廷就大摇大摆地回家了。左宗棠怒了:“老子从南走到北,又从东打到西,你一句话就把伊犁送了?”回家后,崇厚被判“斩监候”,最终花0万两白银买了一条命。左宗棠向朝廷报告:“这次不算数,请重新派人去谈判,谈不拢我就带兵开战了!”最终去俄国谈判的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为了给曾纪泽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左宗棠在后方也定下“三路大军收复伊犁”的新方案。0年,他已经69岁了。由于水土不服,他经常早上咯血,还有浑身的湿疹。这样的身体早已不适合远征,但想要回伊犁,自己就必须出关。左宗棠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踏上平生最壮烈的征程。69岁的老人,不能在家含饴弄孙,甚至有家难回,他图什么?只因此身早已许国。第二年,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46],争取回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条约签订的那一天,左宗棠刚好抵达北京,弱国外交的胜利,他也会感到些许欣慰吧。05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点燃自己的一身正气作为火把,在浑浊的时代照亮前路,也温暖了整个世界。2岁时,左宗棠就写下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气势之豪迈,丝毫不像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近50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依旧一身肝胆。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写过一封家书:“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当大清的衮衮诸公在醉生梦死时,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抬棺上阵”的老人在万里戈壁中的奋斗?左宗棠在不顾生死拼杀时,是否知道,他所保卫的江山被一群瘾君子、真小人腐蚀得千疮百孔?他是知道的。尽管如此,左宗棠依然背对浮华,面向艰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拖着身后的老帝国艰难地前行。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真英雄。世人都说左宗棠太犟了,可我就喜欢他这样的“犟骡子”。在任何时代,最缺的就是这样的钢铁硬汉,他们才是民族的钢铁脊梁。“汇通天下”乔致庸年8月下旬,一架飞机在祁县乔家堡上空盘旋三圈后,向北飞去。驾驶员乔惆要去晋北的宁武、雁门关一带,协助陆军对日作战。两个月后,乔映庚收到儿子的来信,他迫不及待地打开:“儿于月前奉命调直某空军基地(军秘,谅儿之衷),闻阎督近电总裁告急求援,总司已派卫立煌部驰晋增援,儿所部亦为配合此次行动作特级准备,不日将有一次鏖战也。数月军训虽备受艰苦,然体质倍健,勿劳大人挂念。两月前曾将全副戎装之照片一帧奉寄,观儿壮实体态,想必可使悬思冰释矣!国之将倾,家何以为,大人对儿幼时之教诲,至今犹历历在耳,未敢一日忘。儿虽不才,不敢与岳武穆、文天祥等先圣比,但以堂堂热血男儿,值此国难当头,岂敢以儿女之私废大公乎……战事日迫,民无宁时,儿不能亲侍左右,望大人善自珍重,亦须明哲保身,设处境日危应速作南旋计,以度此风云之秋,唯霜风渐属务希珍摄,祖母大人处亦望婉转慰藉,勿以实情相告。”刚收到信没几天,乔映庚就收到了儿子战死沙场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又感欣慰:“不辱门风。”80年后,历史拨开迷雾,人们不禁感慨:“重利轻离别的商人之家,也有忠勇烈士。”而乔映庚口中不辱的“门风”,也来自一手将家族带向辉煌的爷爷——乔致庸。今天,我们不读乔致庸,就不知何为晚清商人,更不会知道,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一介书生用资本撬动的仁义本色。02年,8岁的乔致庸满怀信心地准备乡试,打算一举夺魁,进而中进士、点翰林,实现耕读传家的夙愿。可一个噩耗传来,彻底打乱了他的阵脚:“太平天国占据江南,导致乔家的茶路断绝、资金链断裂,家族生意危在旦夕,哥哥一口气上不来,撒手西去。”这时哥哥的儿子还小,作为弟弟的乔致庸必须盘活生意,才对得起祖父兄三代人的心血。仕途梦断,乔致庸只能放下书本,操起算盘,承担起自己作为男人的责任。祖父由走西口起家,所以家族的店面大部分都在包头。乔致庸知道:恢复茶路是其次,首先得稳住包头的生意。来到包头后,他发现情形远比想象中更为严重:员工挤兑薪水、人心浮动、资金短缺,每一项都要抽掉乔家的根基。面对这种情况,乔致庸提出了“顶身股”的概念。一个小伙计进入店里当学徒,三年后如果成绩合格,就成为正式员工。再勤勉工作三个账期(十年)后,如果成绩优良、没有任何失误,就可以由掌柜推荐、股东认可,拿到一、二厘的身股,也叫“干股”。这种股份不能买卖,只能参与分红,人不在了,股份也要收回。但是只要员工表现良好,拿到的身股也会随着工龄增长,乔家可以养他一辈子。乔致庸的“顶身股”制度一经施行,马上稳定住了浮动的人心。老伙计们都拿到了合适的股份,新伙计的心也安定了下来,真正把乔家的生意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当别的商号伙计还在眼巴巴地盼着涨薪时,乔家的伙计已经成为商号的一分子。当时山西有这样一句话:“做官的入了阁,不如在茶票庄当了客。”可见“顶身股”的诱惑力有多大。稳定了自家员工,乔致庸又吸引其他商号的人才,并且靠家族长年积累的声誉借到了贷款,因此,乔家在包头的生意迅速起死回生。随后,乔致庸在“复盛公”“复盛全”的基础上,又投资六万两白银开设了“复盛西”当铺、“复盛兴”“复盛和”粮店、“复盛协”“复盛锦”钱铺等复字号产业。后来,他又把生意扩张到呼和浩特、祁县、太谷,经营日用百货、皮毛、粮食、钱庄、酒店,一张遍布西北的商业网络,在乔致庸的手中铺开。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南北茶路重新疏通,乔致庸再一次前往南方贩茶,经过包头,远销恰克图、蒙古、俄罗斯,从地方豪绅,变成了北方雄商。包头至今都流传着乔家的谚语:“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如果说普通员工参与分红,能够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收入,那么对商号的管理人才,乔致庸只要认定,就能立马破格任用。1年,平遥“蔚长厚”的掌柜阎维藩被排挤,他决定返回山西老家另谋高就。乔致庸听说此人才能了得,于是派了两路人马,带着八抬大轿,分别在阎维藩可能出现的路口等候。一连等了八天,阎维藩的身影终于出现。看着风尘仆仆的乔家人,阎维藩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坚持不上轿,他要与乔家人并肩而行。最后实在相持不下,他才在轿子里放了一顶帽子,算是代替他坐轿了。回到祁县后,年仅6岁的阎维藩当即出任大德恒票号的掌柜。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在后来的26年里,让大德恒票号每股分红都在0到0两白银,真正是“一言兴家,一言振业”。还有“文盲掌柜”马荀,这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伙计,因为出色的业务经营能力,被乔致庸一举提拔为大掌柜,将包头的“复盛西”商号经营得日进斗金。乔致庸散了钱财,却聚集了人才;他的生意,富了自己,也富了众人。0在晚清时期,票号最初由平遥的“雷履泰”发起。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的票号也不过五家,最大的“日升昌”也只有七家分号,而且他们还不和中小商人做生意,只选择大商人合作。这样一来,大部分商人仍然得带着沉甸甸的银子走南闯北,一不小心就会被土匪、恶霸谋财害命。乔致庸接掌家业后,看到了票号业的前景,决定挪动多余的资金开设票号。众人纷纷劝阻:“现在入局,很难赚到钱了。”但在乔致庸的构想里,票号的功能不仅是赚取利息,而是要“汇通天下”。为打造“清朝银联”,乔致庸投资26万两白银成立“大德恒”票号,并在三年后将“大德兴”也改组成票号。两大票号火力全开,让所有商家都能实现“异地汇取”的梦想,只用带着一张收据,就可以走南闯北。即便收据在路上被土匪抢劫,如果没有密码,在票号中也换不到银子。所以,在乔家的票号史上,没有一例误兑错兑,他们将票号生意做到了极致。大格局下的大梦想让乔家票号业务迅速开遍全国二十多个城市,乔家的资本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排名,也像坐火箭一般往上蹿。当初的行业前辈,早已被乔致庸抛到身后,无法望其项背。04祁县深宅大院里的乔家,再也不是祖上娶不起老婆的落魄样了。乔致庸走在街上,人人都笑脸相迎,叫一声“亮财主”,但他知道:“有国才有家,资本要用来爱国。”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负责筹措军费的有两人:胡雪岩和乔致庸。当胡雪岩在江浙筹措到军费后,就由乔致庸的票号运送到前线,保障军队的用度;当军费紧张时,还要向乔家票号贷款。可以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功章上,也有乔致庸的一份功劳。正因为这份功劳,左宗棠在回京任军机大臣时,还特意经过祁县,拜访了乔致庸。一见面,左宗棠就拉着乔致庸的手说:“亮大哥,久仰了。我在西北有所作为,全赖亮大哥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临走时,左宗棠还给乔家留下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当北洋大臣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时,听闻晋商富甲天下,便派人到山西商人中去募捐。40年前,英国人就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国运沦丧。大清国要组建水师,在乔致庸看来是再正义不过的事,他带头认捐10万两白银。这个出手大方的山西商人乔致庸,马上就被李鸿章记住了。为了表示感谢,李中堂亲手写了副对联派人送到祁县: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商人苦心经营积累的财富,到底是用在花天酒地的个人享受,还是花在资助国家回馈社会上,乔致庸在一百年前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05乔致庸拟定的《乔氏家训》中,开篇就告诫子孙要谦和谨慎。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求医药不如养性情,多言说不如慎细微。当时山西很多豪商的大院子里,都有供族人享乐的戏台,但乔家没有。现在“乔家大院”里的戏台,是民国年间生意败落、子孙腐化时修建的。在乔致庸掌家期间,最怕的就是子孙玩物丧志,以至于家里的丫鬟都不敢招年轻漂亮的,而是专门找粗枝大叶的中年妇女,就怕家里男子惹出难堪的事情。乔致庸亲自拟定了六条家规: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酗酒。如果家人违背其中任何一条,必须跪在大院中,在大家的目睹下背诵《朱子格言》,直到痛哭流涕地承认错误后,才能磕头谢罪,起身离开。在严格的家规下,乔家的子孙都兢兢业业、勤勉朴素,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能被其他晋商家族视作优秀接班人。在银子大量流通的商号中,乔致庸也将“规矩”贯彻到底。每开一家店、每设一个分号,乔致庸都会跟经理一起拟定适合本地的号规,包括严厉的奖惩制度、人事制度,甚至还要跟新招募的伙计磕头发誓,用道德的力量来约束新人。在乔家的商号里,从掌柜到伙计一律不准抽鸦片,更不能嫖娼,一旦被发现,就会没收身股,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开除出号。其实乔致庸想让他们记住的,只有两句话: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也只有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才能培养出优秀商人乔景俨、革命先驱乔映霞、抗日英雄乔惆、户部银行行长贾继英。因为人才从来都不在学区房中,而在长辈的一言一行、商号的一规一矩中。年,横扫北中国的“丁戊奇荒”进入高潮。在这种百年难遇的大灾荒中,农田干旱,蝗虫肆虐,瘟疫流行,华北大地在短短四年间就减少万人口。山西祁县更是重灾区,“光绪三年,人死一半”。作为祁县有名的大商家,乔致庸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救助灾民的责任。乔致庸让家里各房都减少用度,以至于一月到头都吃不上几顿肉。对于搭粥棚救灾,他却只有一个要求:“筷子插上不倒。”那些常年吃不饱饭的灾民,大灾之年却在乔家粥棚吃上了饱饭。对外人尚且如此,对同村的乡亲他更是有求必应。只要有人去乔家大院的“在中堂”,乔致庸总不会让他们空着手出门。谁家有人病了买不起药,乔致庸就会派人送去几两银子,让他治病;有人父母去世却买不起棺材,他又派人送来几十两银子,让他料理后事;甚至有用人偷家里的东西被抓现形,乔致庸也是一副菩萨心肠:“家里东西多,不差这一件,再说有困难才偷呢,随他去吧。”在人下时把自己当人,在人上时把别人当人;手握富可敌国的财富而不骄,始终俭以修身、平以待人,商人做到乔致庸这个份儿上,古往今来,难得一人。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狩”。在进入山西太原后,他们才放下心来,终于不用再为“身死国灭”而忧虑了。由“大德兴”改组而来的“大德通”票号总部,被朝廷征用为临时行宫。看到逃难的朝廷日子过得凄凉,跑街的业务员贾继英当场保证,要借10万两银子给朝廷。回到办公室后,他跟大掌柜阎维藩一说,阎大掌柜直夸他做得好:“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千年也出不了贾继英。”就凭这10万两银子,乔家换来了慈禧御赐的匾额“福种琅环”,还为商号换来了两笔生意:一是由各省输送朝廷的税款,全部由山西票号来经营,乔家当然占大头;二是庚子赔款连本带利共10亿两白银,也由山西票号经营,乔家又占大头。随后的10年里,乔家票号业务一直往上蹿。每股的账期分红能达到两白银,真是撑破了天。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晚清,乔致庸用一生心血赚来的钱又有什么用?国势危亡,行将就木的大清帝国即将走到尽头。乔致庸坐拥万两白银的家产,却活得异常艰难。他的努力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挣扎,他的仁义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抹温柔。年,辛亥革命爆发。原本放出的贷款,一夜之间全部化为乌有;票号遭遇挤兑,这让乔家的资金链雪上加霜。从此以后,包括乔家在内的晋商元气大伤,只剩苟延残喘。中华民国混战8年,各家晋商票号纷纷关门歇业。论家大业大,乔家并不算晋商中顶级的,而恰恰是乔家的生意,能挺过阎锡山洗劫、冯玉祥摊派、日军抢占。9年,“大德通”票号关门歇业;年,包头的几家店铺被改造为公私合营制,直到这时,乔家的生意才算正式结束。究其缘由,竟是伙计恋旧不肯离去,乡亲帮忙挺过历次劫难。乔家多年行善积德、扶弱济困,最终得到这样的回报。乔家以这样的方式,给了辉煌五百年、纵横九万里的晋商最体面的落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fl/137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