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为四川道地的名贵中药材,是贝母药材中药用价值最高的品种,诸多文献皆记载贝母以川产为佳。川贝母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止咳的要药,疗效卓越;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够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中都以川贝为主药。

川贝母按性状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其中松贝的药用价值最高。橘井药业严格把控直服饮片原材料,采用松潘大草原的野生松贝,保证道地药材的同时要求原材料无污染、无农残、无重金属。橘井药业川贝母(粉)通过了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

目前野生川贝母过度采挖资源缺少,采挖困难增大,市场资源匮乏的问题。橘井药业掌握了实验室育种技术(此技术由我厂独力研发、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号:.X)。西贝母碱为药典要求的1.5倍。解决了资源缺少的问题,满足了目前市场需求,保证原材料的稳定。

川贝母从古至今皆为贵重药材,切片煎煮入药有效利用率仅为10-30%,对药材造成极大的浪费。粉剂入药(橘井药业采用超低温粉碎技术)对有效成分不破坏、不转化,有效利用率可达90%以上。

川贝母不宜水煎:川贝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生物碱在水中溶解性很低且川贝质地坚硬,富含淀粉,水煎煮得到的有效成分很低,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吕洲杰,应重视川贝母、平贝母在汤剂中的用法,甘肃中医,,9(1):39-40)

《中国药典》年版川贝母中明确写明: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中国药典》年版。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松潘大草原—松贝。

《本草汇言》始有:“贝母,川者为妙”。

《本草从新》曰:“润心肺,化燥痰,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痈,喉痹,目眩,喉瘤,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敛疮口,能入肺治肺,非脾家所喜,川产最佳,味甘”。

止咳祛痰平喘

川贝母一直为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之要药,众多学者对其不同的提取部位和单位成分进行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明确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主要是生物碱在发挥作用。

降血压

川贝母水提取物能明显改善由L-NAME引起的大鼠肾功能参数,包括排尿量、排钠量、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提示其降压作用可能部分是由增加血管组织中NO的生成和改善肾功能而产生的。

抗肿瘤作用

去氢贝母碱能抑制人骨髓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U的增殖,其分子中的酮基是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的关键基因,HL-60细胞株对去氢贝母碱最敏感。

抗菌作用

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和鄂贝啶碱对革兰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卡他球菌具有抗菌活性,鄂贝啶碱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高于贝母碱、去氢贝母碱。

抗溃疡作用

局部溃疡的形成是胃壁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结果,这种自我消化过程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贝母总碱对幽门性溃疡、消炎痛型溃疡及应激性溃疡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了胃蛋白酶活性。

肿瘤方(肺癌)

组成:灵芝孢子粉2g川贝母(粉)2g西洋参3g手参粉3g琥珀粉2g

功效:益气润肺,理气止咳,强壮体质

主治:适用于肺癌术后,或发化疗期间,或放化疗后,以及肺癌保守治疗的辅助治疗。症见咳嗽、咳痰或痰少粘稠,自汗乏力,心悸气短等。

咳嗽方

组成:川贝母(粉)2g手参粉3g三叶青粉3g茯苓粉3g

功效:补肾益肺,止咳化痰

主治: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症见咳嗽、咳痰,或痰粘不易咳出,或咳嗽无力,伴胸闷气短等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fl/128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