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禽病的诱导因素
许多禽病的病因有两重性:一是实际的病因,二是诱因。而诱因使禽类更容易得一种特定疾病,主要诱因如下。
1、饲喂不良:营养不平衡的日粮,缺乏一种或多种成分,或任何一种成分过多都会造成诸如佝偻病、骨短粗病、脑软化、内脏痛风等疾病。饲喂方式不当会使禽类易得病。例如维生素添加剂混合不匀会造成某些禽类吃得过量,而另一些禽类表现维生素缺乏的症状;混合食盐不当引起零星禽类只发生盐中毒;喹乙醇、痢特灵混合饲料不匀或超量引起禽类中毒,“饲槽长度”太短会造成只有强壮的禽类能吃到足够的饲料,体质弱小的禽类吃不到或吃不足饲料,使禽类群均匀度差,且易得病;饲料磨得太细,禽类的适口性差等。
2、日粮中营养缺乏:日粮中维生素a不足降低了禽类对各种呼吸道疾病和蠕虫感染的抵抗力;日粮中维生素e缺乏,禽类易患渗出性素质疾病;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禽类易患佝偻病;产蛋禽类日粮中蛋氨酸缺乏,禽类产蛋率不高且易啄蛋等。
3、应激因素:各种应激因素,如突然转群、断喙、改变饲料、恐吓、禽类舍温差大、寄生虫、热应激等,能给禽类增加代谢应激,必将引起疾病暴发。
4、通风不良:由于闷热的禽类舍通风差,会使禽类易患呼吸道疾病,如鼻炎、霉形体等。炎热季节通风不良引起禽类中暑、热应激;禽类舍通风不佳,舍内氨气、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严重影响禽类的生产性能。所以正确地提供通风是非常重要的。
5、拥挤:禽类过度拥挤易诱发呼吸道感染,严重的发生蠕虫侵袭、禽类啄癖,会造成禽类垫料潮湿、发霉、空气闷热,促进禽类疾病蔓延。
6、寄生虫的侵袭:禽类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和绦虫影响禽类体健康并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使用勉强合格的日粮时,它们会引起禽类营养缺乏症。外寄生虫会引起刺激,导致禽类休息不足,抗病力降低,而且它们还会传播病原微生物。
7、禽类舍不清洁:这是容易引起禽类球虫、产蛋率下降等许多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轻视禽类舍消毒,禽类舍长期不消毒,消毒不彻底、不全面,经常使用一种消毒药,不同程度上引起病毒、细菌、寄生虫在禽类舍里寄生,引起禽类发病或传染疾病。
二、禽病的传播途径
禽病的传播途径中,许多因素和因子在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传染性因子可在病禽类的粪便中,或在其感染器宫、部位的排泄物中,通过吸血昆虫而脱离病禽类的身体之后,感染会从几种途径传给易感个体。
1、饮水传播:如果不注意防止污染,掉到水槽里的传染性排泄物或寄生虫卵很容易被禽类啄食。
2、垫料传染:在通常状况下,垫料为细菌和寄生虫卵提供现成的藏匿场所,其中有些在这个环境中长期存活,由于禽类有不断从地上啄食颗粒的习惯,所以它们啄起传染性物质的机会永远存在。
3、通过媒介昆虫:“媒介昆虫”是指那些本身并不感染,但能将传染物从一只禽类或一个动物传给另一只禽类,如苍蝇、蚊子、壁虱和跳蚤。在临床上禽类痘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扩散较多。
4、空气:它能把感染源从一个禽类场传播到另一个禽类场,如禽类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喉气管炎等疾病就能通过空气传播。
5、通过污染的孵化器和禽舍:污染的孵化器或育雏器,将传染病传播给新孵出的健康雏禽类,如禽类白痢等。
6、接触传播:感染禽类和易感禽类的同居为疾病的蔓延提供了现成的途径,不仅通过实际接触,而且还由于禽类接触受污染的水土而传播。对此情况,应立即隔离或淘汰症状明显的病禽类。
7、由带菌者传播:带菌者是指那些感染症状不明显,但仍然带着某种疾病的致病因子的禽类,特别是那些经过感染并已康复后但仍携带致病因子的禽类,要发现这种禽类是非常困难的事,如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的雏禽类。
8、通过机械的带菌者:机械带菌者包括偶然将致病因子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的所有途径,即人、动物、昆虫、风沙、移动的车辆、饲料袋、装家禽的包装箱及污染了的设备等。
9、通过感染小禽类或成禽类的异地运输:某些疾病如禽类白痢、传染性支气管炎、禽脑脊髓炎和霉形体病等,就可通过这些途径传入没有此病的禽类场。
赞赏
长按郑华国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egm.com//kcyzl/8794.html